在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鄉村不僅是自然風光的守護者,更是悠久文化的傳承者。泰順,這座位于浙南的古老山城,以其獨特的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成為了探索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相融合的典范。“尋憶”社會實踐隊利用暑期時間深入泰順,圍繞“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的主題,從守護文化記憶、匠心傳承、文化賦能、多民族融合以及未來展望五個維度,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探索之旅。
一、
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每一磚一瓦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記憶,它們不僅是時間的見證者,更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7月9日和10日,“尋憶”社會實踐隊成員共同走進浙南的鄉村,探尋交垟土樓與泰順廊橋的古韻今風。
圖 1:土樓建筑群照片
圖 2:實踐隊成員于碇步上合影
(一)交垟土樓:歷史的守望者
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之中,交垟土樓以其獨特的建筑風貌屹立于世,它是曾氏家族為防御山匪而建的一座回廊式方形土樓。這些土樓夯土為墻,層層疊加,既堅固耐用,又富有美感,是防御與居住功能完美結合的典范。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交垟土樓不再是歷史的守望者,它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訪,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震撼與感動。村民們通過修繕保護、活化利用土樓,不僅保留了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更為鄉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讓古老的土樓煥發出勃勃生機。
圖 3:交垟土樓
圖 4:實踐隊成員于交垟土樓前合影
(二)泰順廊橋:文化的傳承者
泰順廊橋是另一處讓人流連忘返的文化瑰寶。“尋憶”社會實踐隊實地走訪了被譽為“世界最美廊橋”的北澗橋和與其合稱姐妹橋的溪東橋。北澗橋其青瓦紅身、飛檐走獸的設計,以及橋旁古樹掩映、橋下二水交匯的景象,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溯溪而上,就到了溪東橋。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云吐霧之勢。
圖 5:北澗橋稱號
圖 6:溪東橋
圖 7:實踐隊成員與文物保護人員于北澗橋廊屋內合影
這些廊橋橫跨溪流之上,隱匿于群山之間,不僅解決了交通問題,更以其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彩繪藝術,展現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藝和深厚文化底蘊。走訪得知,廊橋不僅是村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泰順廊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團隊成員也積極參與到當地的相關宣傳工作當中,在北澗橋附近作為志愿者分發文物保護法規,并且采訪了解不同職業和年齡的群體對于廊橋保護的知曉度,并向他們普及法規并簡單介紹廊橋,獲得了群眾的高度肯定。最后,實踐隊留下十余本宣傳小冊子在青年驛站供游人閱讀。
圖 8:實踐隊成員向游客普及法規及采訪合影
二、
在溫婉的江南小鎮里,泰順不僅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著稱,更因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熠熠生輝。這片土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米塑、棕編和木偶戲等,如同旋律優美的樂章,奏響了鄉村振興的華彩篇章,成為其靈魂所在。
米塑作為泰順非遺的璀璨明珠,以其精細的工藝和生動的形態,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7月13日,實踐隊來到張甜清米塑工作室觀摩學習米塑。張甜清老師以糯米為畫布,以色彩為筆觸,在指尖輕舞間,將平凡的米粒化作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泰順人民的審美情趣和創造力,更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圖 9:《采茶女》 圖 10:米塑制作手法展示,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
通過這些親身的學習體驗,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匠心傳承對于鄉村振興的價值。傳統技藝不僅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米塑項目更是帶動了殘疾人的就業,展現了文化傳承與社會責任的完美結合。只有讓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其中,實現文化的持續傳承與發展。
(二)棕編:自然之韻的編織夢想
棕編則是泰順人民利用自然恩賜進行藝術創作的又一佳作。7月19日,實踐隊邀請到雷光育老師到家中教學傳統的泰順柳葉棕編。他以棕櫚葉為材料,巧手編織出各種既實用又美觀的生活用品和裝飾品。有捉泥鰍用的小陷阱,有動物花草。這些棕編作品,每一根纖維都蘊含著自然的韻律,每一件成品都承載著匠人的心血與夢想。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棕編技藝得到了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成為鄉村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圖 12:棕編制作過程及成果展示圖
(三)
提及泰順的文化傳承,木偶戲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古老的戲曲形式,在泰順的鄉間戲臺上演繹了數百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7月10日,為了更多地了解提線木偶,實踐隊來到浙有戲拜訪了木偶戲非遺傳承人——魏朝浩老師。魏朝浩老師平易近人,十分親切。在隊員表明來意后,他欣然答應表演木偶戲,用心演出了《采茶舞曲》、《真假美猴王》、《鐘馗醉酒》等劇目。他用一雙手,靈活的掌控著木偶,展示了木偶拉琴、孫悟空翻跟斗等絕技。
直擊木偶戲表演現場,各個隊員對它有了新的認識。木偶的肢體語言中,融入了木偶操縱者內心的真情實感。要想表演生動出彩,表演者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藝,還要達到人偶合一的境界。不光動作合一,怒笑皆要出自自身情感。
圖 13:實踐隊成員向魏朝浩老師觀摩和學習木偶戲
除了魏朝浩老師,其它木偶藝人們也在通過精湛的技藝和生動的表演,將一個個傳統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在歡笑和淚水中領悟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木偶戲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讓古老的文化瑰寶煥發出新的光彩。
圖 14:實踐隊成員與魏朝浩老師以及提線木偶合影
三、
在探索鄉村振興的廣闊畫卷中,文化不僅是底蘊深厚的靈魂,更是激活發展動力的關鍵鑰匙。7月16日和17日,“尋憶”社會實踐隊踏上了一場尋覓文化之光、見證鄉村振興活力的旅程,從泰順博物館的深厚積淀到三垟坪茶廠的悠悠茶香,每一處都生動地詮釋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深刻內涵。
走進泰順博物館,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一件件展品靜靜地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從古老的農耕工具到精致的民間藝術品,從生動的民俗場景再現到詳盡的歷史文獻記載,這里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在博物館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它像一股清泉,滋養著這片土地,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通過參觀,實踐隊成員深刻體會到泰順人民對本土文化的珍視與傳承,這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鄉村文化的挖掘與弘揚,不僅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也吸引了外界的目光,為鄉村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圖 15:館長帶領實踐隊成員參觀博物館圖片
圖 16:實踐隊成員博物館內合影
隨后,實踐隊來到三垟坪茶廠,這里是一片被茶香浸潤的綠色世界。在茶農的引導下,各隊員深入茶園,體驗了采茶的樂趣,更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茶葉的種植、采摘到制作,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匠人的智慧與汗水,也承載著茶文化的精髓。
圖 17:茶廠內的榮譽證書
在三垟坪茶廠,隊員親眼見證了傳統制茶技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通過引入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科學的種植管理技術,茶廠不僅提高了茶葉的品質與產量,更將茶文化發揚光大,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游客們在這里不僅可以品嘗到地道的茶香,還能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內涵,體驗一次身心的洗禮。
圖 18:實踐隊成員在茶廠和茶園中合影
四、
司前,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也是多民族和諧共生的樂園。
7月15號,“尋憶”社會實踐隊共同走進泰順的畬族村寨,彷佛步入一個充滿神秘與魅力的世界。畬族人民世代居住于此,他們保留著許多古老而淳樸的傳統習俗,如唱畬歌、跳畬舞、織彩帶等,這些都是畬族文化的瑰寶,也是鄉村新畫卷上最亮麗的色彩。每當節日或慶典之時,畬鄉便會響起悠揚的歌聲和歡快的舞步,展現出畬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圖 19:畬族彩帶
泰順不僅是一個畬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多民族和諧共生的典范。在這里,漢族、畬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構建了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園。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僅豐富了鄉村的文化內涵,也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在畬鄉,你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人們在田間地頭共同勞作,在節日慶典中攜手歡歌,這種多民族共融的景象,正是鄉村新畫卷中最溫馨、最動人的篇章。
圖 20:畬鄉建筑內的竹雕鳳凰圖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泰順畬族人民充分發揮了文化引領的作用。他們深入挖掘和傳承畬族文化,將其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的鄉村旅游項目。這些項目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同時,畬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促進了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文化自信的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圖 21:實踐隊成員竹里館合影
五、
在浙南的崇山峻嶺間,泰順以其獨特的文化根脈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正悄然開啟鄉村振興的新篇章。這是一場關于文化傳承與創新、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的深度融合之旅,展現了泰順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守護文化根脈,煥發鄉村新活力的生動實踐。
泰順,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從古樸的廊橋到精美的古建筑,從悠揚的畬歌到獨特的民俗風情,每一處都承載著泰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些文化根脈如同一條條生命線,深植于鄉土之間,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人。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泰順深知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他們不僅致力于保護和修復古建筑、古村落等文化遺產,還積極挖掘和整理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通過舉辦文化節、藝術節等活動,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同時,泰順也注重文化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旅游產業等相結合,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旅游項目,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泰順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他們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文化特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旅興農”的良性循環。在這一過程中,泰順不僅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增收,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泰順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他們注重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通過推廣生態農業、加強環境監管等措施,泰順有效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生態支撐。同時,泰順還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引導村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共同守護這片綠水青山。
泰順正以文化根脈的煥新之旅為引領,書寫著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故事,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文化、產業、生態等多方面因素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繪制出一幅幅絢麗多彩、和諧共生的鄉村新畫卷。“尋憶”社會實踐隊在泰順的實踐證明,只有深入挖掘和傳承文化根脈,不斷創新和發展文化產業,堅持綠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
圖 22:實踐隊成員對報告內容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