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7月11日,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食遇非遺,潮流新文化”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揚州寶應,縱覽當地特色非遺文化。實踐團通過走訪寶應縣及其各優美鄉鎮,探索非遺文化與現代發展的結合點,圍繞寶應縣當地非遺文化進行了解學習,親自體驗文化與創新相結合創造出的眾多非遺文化瑰寶。在此,我們將通過兩期推送分別向大家介紹當地極具有特色和民族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個是寶應縣城著名的非遺文化——版畫。中國版畫源自1500年前,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那時的手工版畫深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人們祈求著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將這種樸素而真摯的愿望通過手工版畫的形式傳達出來,賦予了傳統工藝更多生活的意義。而在揚州市寶應縣人們的手工版畫創作中,當地手藝人善于將多種物象巧妙組合,呈現出理想中的美好景象,注重“以象寓意”、“以意構象”的創作理念。在2006年5月20日,其手工版畫榮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更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版畫的創作,通常以刀或筆為工具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刻畫,再涂上油墨或它顏料,轉印到紙或紡織品上,由單純復制圖畫逐漸發展成由作者自刻自印的獨立的藝術形式。每一道程序,都鮮明的反映出作者表現意圖。
2022年,寶應縣的版畫在北京冬奧會作為文化交流的禮物贈送給外國運動員,還舉辦了一次名為“聚焦——2022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題國際版畫交流展”的盛大展覽。由此可見,版畫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體現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取向,還促進了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

草編是以草本植物為主要原材料的一種傳統編結手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葦席,到唐代竹編的花燈、走馬燈,草編技藝在中國民間流傳了幾千年,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發揚光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風格。各地民匠因地制宜,因材施藝,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柔韌的稈、皮、芯、葉、根,創造和總結出編、結、辮、扣、扎、絞、纏、網、串、盤等豐富的編結技法,使草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一個重要來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在2008年,草編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當地人民來說,草編不只是一種手工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它將自然與藝術融合,傳遞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在寶應縣廣洋湖鎮,草編技藝以草鞋文化最為出眾,它體現了人民的勤勞和智慧,表現了勇氣和奮斗,展示了中華民族一環又一環的團結與堅不可摧,在如今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環保和資源的再利用,而我們的參觀,是想讓更多人認識到這種古老技藝的獨特魅力,使草編藝術重新融入現代生活,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