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郵電大學嵊州郵夢人鄉村振興發展成就觀察實踐團聯合嵊州市鹿山街道長寧社區嵊州市慈善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于7月12日在長寧社區開展越劇微課堂與漆扇非遺手工制作,以童趣宣講的方式讓非遺文化潤心啟智,悉心學業陪伴,關懷困境兒童,參與社會服務。
團隊成員與社區工作者帶領小朋友們一起布置活動場地,一起巧妙地將氛圍從溫馨的交流轉向了藝術的殿堂,正式開啟了越劇微課堂的宣講活動。宣講隊員以越劇名曲《追魚》的動畫片段為引,以生動風趣的語言,為孩子們勾勒出一幅幅越劇藝術的斑斕畫卷。借越劇圖片和唱段視頻,他不僅詳細介紹了越劇的歷史淵源,從起源、發展到如今的繁榮,從服飾、唱腔到妝容,還通過講述經典劇目中的感人故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美愛情、《紅鬃烈馬·投軍別窯》的悲壯哀婉,讓孩子們在旋律和唱詞中感受越劇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宣講末的游戲互動環節,在團隊成員的引導下,孩子們躍躍欲試,紛紛表達自己對越劇與其他劇種之間差異的童趣見解。教室里洋溢著歡聲笑語,越劇的種子悄然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緊接著宣講活動的熱烈氛圍,社區工作者和團隊成員巧妙地引入了傳承非遺的另一活動——漆扇制作,將孩子們對非遺文化的濃厚興趣從越劇文化無縫銜接到了傳統手工藝的探索之旅上。
在柔和的燈光下,團隊成員和社區工作者取出準備好的空扇,指導孩子們開啟自己的漆扇創作之旅。盡管手法稚嫩,但每一把扇子都色彩斑斕,顏色各異,充滿了對該項非遺手工藝的新奇與熱愛。過程中,孩子們不時交流心得,互相學習,整個教室洋溢著創造與合作的快樂氛圍。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把把獨一無二的非遺漆扇在孩子們的手中逐漸成形,它們不僅展現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非遺文化的光芒在孩子們心中繼續閃耀。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了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傳承與創新的種子,讓非遺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在對鹿山街道社工站負責人商桂英女士的訪談中,團隊了解到,社區一直致力于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充滿探索與發現的文化環境。讓孩子們在參與、感受非遺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這些活動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心靈的滋養,讓孩子們在創造中學會堅持與耐心,在合作中體驗團結與互助。通過引入非遺文化教學,打破傳統與現代的界限,讓孩子們在傳承與創新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力量。
談及非遺教學對孩子們成長的深遠影響,商桂英女士說到:“對貧困兒童來說,通過參與非遺活動,孩子們發現了自我,將更自信的面對生活,為未來面對挑戰積累財富”。商女士還分享了自己扶貧救助之路上的諸多故事。同學們感悟到了困境家庭得到的無私幫扶,對社會救助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與共鳴。
“希望更多的社會各界人士能夠關注并參與到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來,無論是資金支持、教學援助還是志愿服務,每一份力量都是寶貴的。讓我們攜手共進,為孩子們打開更廣闊的視野,為他們鋪設一條通往夢想的道路,共同守護并傳承我們的文化瑰寶,讓愛與溫暖遍布每一個角落”。商桂英女士在采訪尾聲說到。
社區一名高中生志愿者也向團隊積極分享到:“越劇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更像是一種精神寄托”。曾在小學時,學校豐富的越劇普識課程設置,讓她從小就對越劇不陌生。她在享受越劇帶來的快樂時,也不忘回饋社會,積極參與文化公益活動,課余陪伴困境兒童,將陽光帶進困境家庭,用文化的力量溫暖人心。
隨著越劇微課堂與漆扇非遺手工制作活動的圓滿結束,南京郵電大學嵊州郵夢人鄉村振興發展成就觀察實踐團與長寧社區嵊州市慈善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此次合作,不僅成功地將非遺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更彰顯了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高度重視與積極行動。
本次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領略了越劇藝術的獨特魅力,還親身體驗了傳統手工藝——漆扇制作的樂趣與成就感。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興趣,更為他們樹立了文化自信,激發了他們作為文化傳承者的責任感與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