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馮世成
東營,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這里不僅有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還擁有利用潛力強、發展形勢好的鹽堿地。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助力鹽堿農業,保障糧食安全”實踐服務團為探索鹽堿農業發展與鄉村振興赴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丁莊街道開展為期六天的調研活動。
追尋科技腳步,探索農業發展
7月18日,實踐服務團前往智慧農機創制園考察調研。黃三角智能農機裝備產業研究院項目管理部部長燕海朋親自帶領實踐服務團成員參觀了園區。燕海朋指出具備耐鹽堿腐蝕性且精密度更高的機械農具,在鹽堿地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推動農機設備的創新研發,從而為提高鹽堿地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作物增產提供有力支持。
隨后,實踐服務團來到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在相關專家的陪同下,成員們參觀了生物遺傳與分子精準育種實驗室、鹽堿地改良與利用實驗室、耐鹽堿植物育種加速器、益蟲資源綜合利用中試研發平臺、鹽地藜麥種質創新與產業化開發平臺和新一代智能農機裝備中試研發平臺,學習了鹽堿地品種選育、水肥一體化等現代農業技術。專家們詳細介紹了中心在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使成員們對鹽堿地農業的發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服務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考察足跡來到了鹽堿地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學習節水控鹽灌排新模式、不同耐鹽梯度品種修復植被對比實驗,了解水肥一體化、節水滴灌等農業技術在田間的實際應用,并參觀了山東省大豆品種耐鹽性鑒定試驗、鹽堿地耕地質量和產能提升平臺—FAO小區、作物田間標準化耐鹽鑒定平臺—鹽池、水—肥—鹽調控系統控制室。鹽堿地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實現了由治理鹽堿地適應植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化、由傳統的田間經驗育種向分子設計育種轉變,重點選育了耐鹽糧油作物、耐鹽牧草和耐鹽中草藥等,著眼于農業技術示范推廣,重點提高畝增效益,對深入領會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7月19日,實踐服務團前往省農科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調研。省農科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研究院在支持黃三角農高區建設與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圍繞鹽堿耕地質量提升、耐鹽堿適生作物育種、鹽堿地高效利用和農業生態安全等方面開展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的整體情況。工作人員特別提到,“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聚焦濱海鹽堿地的改良與利用,要通過集聚國內外的頂尖創新資源,打造一個特色鮮明、優勢明顯、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管理科學、開放包容的現代農業科研創新平臺。”
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實踐服務團成員前往園區內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種植制度長期科學觀測試驗場實地調研。沿途,成員們了解了研究院在農作物育種、栽培技術、植物保護等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親眼見到輪作制度、間作制度、套種制度等種植制度在種植耐鹽堿作物上的應用。實踐服務團了解到,省農科院大力推動“以種適地”與“以地適種”相結合,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踐服務團成員們認真聆聽講解員的講解,就鹽堿地作物種植、鹽堿地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積極提問,與專家們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探討。
了解黃河流域,學習黃河文化
實踐服務團前往東營黃河文化館進行調研參觀。實踐服務團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親眼見證了黃河源區的民俗風情和沿黃流域滄海桑田的迭變歷程,領略了在黃河孕育下塑造的燦爛華夏文明。沿著黃河流域的歷史腳步,實踐服務團觀看復原的古代場景和農業生產過程,重點了解了古代制鹽過程和東營鹽業文化。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東營實踐主題展中,實踐服務團追隨習近平總書記的“黃河足跡”,了解到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鹽堿地種業創新上實現突破,為推進“改地適種”向“改種適地”的轉變打下了堅實基礎。
探索農村發展新型模式,開展糧食安全宣講活動
7月20日—21日,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助力鹽堿農業,保障糧食安全”實踐服務團前往東營市丁莊街道王署埠村、西官莊村和李屋村進行調研學習。
在村委會工作人員帶領下,實踐服務團前往王署埠村鄉村振興科技小院,對科技小院的運行模式和未來發展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實踐服務團了解到,王署埠村鄉村振興科技小院由現代農業局、王署埠村、山東省農科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合作共建,小院著力打造萌寵領養、共享菜園、草莓采摘等項目,建設農業“研學游”一體化,對周邊村莊的農業發展起到輻射帶頭作用,
李屋村村委會成員向實踐服務團成員們介紹當地的非遺文化產品——老粗布,并帶領實踐服務團成員們前往由李屋村為民合作社打造的“巾幗創業基地”——“匯絹紡”,實踐服務團成員們通過親身操作,體會到從選線、染色到織造等每一個步驟的繁瑣與精細,展現老粗布這一非遺文化產品獨特的魅力。村委會成員特別指出,受限于銷售渠道輻射能力弱、人工制作成本高、市場定位不明確、宣傳營銷力度欠佳等問題,導致這一非遺文化產品的推廣面臨挑戰,希望實踐服務團成員們能夠利用青年思維,凝聚年輕一代的創新精神和活力,為老粗布的宣傳發展擴寬視角。
實踐服務團向村民進行科普宣講,圍繞糧食供給、居民消費、產業發展和種子改良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重點宣講了糧油生產補貼、糧食訂單收購獎勵、機械化插秧服務“以獎代補”等政策,同時向村民們宣傳了小麥淺埋滴灌微壟溝播水肥一體化、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密植機械粒收栽培等技術。實踐服務團成員們主要聚焦鹽堿地農業生產、技術改良和改進措施等,于此同時向村民們開展了關于鹽堿地農業發展情況的問卷調查,調研有關鹽堿地的實際情況。
在實踐活動中,實踐服務團成員們在兩名黨員的帶領下,開展了關愛高齡獨居老人志愿服務,走訪了多個高齡獨居老人家庭,與老人親切交談,了解老人的生活情況,,幫助老人打掃房間、菜畦除草等讓老人感受到了實踐服務團成員們的熱情與關懷。
通過多天的調研與學習,實踐服務團對鹽堿地農業發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充分認識到科技探索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堅信—只有深入田間實踐學習,才能了解最真實的情況。本次實踐活動結束后,實踐服務團成員紛紛表示,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要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為鹽堿地農業發展作出屬于農科學子的一份貢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譜寫人生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