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妍 陳美帆)2024年6月,佛山大學“漁”躍鄉村團隊基于寒假對云浮新興縣都斛村的采訪,為了提高魚苗長途運輸存活率和高效選種魚苗DNA,研發出一種新型智慧羅非魚苗運輸多參數監控設備,致力于用創新科技推動該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漁”躍鄉村實踐團寒假社會實踐順利開展,為后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實踐基礎。通過實地調研云浮市新興縣東成鎮都斛村東利漁業發展情況,直觀了解到了當地漁業發展的真實現狀、漁業養殖困境。據團隊調查了解,疫情過后,當地合作社客戶減少、專業技術人員和魚種基因測序設備缺乏、運輸過程保障魚苗高存活率的技術不足所導致的各項資金技術難題極大地限制著都斛村的經濟發展,急需專業人力和資源的填補支持。
五月初,團隊技術組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收集并分析國內外關于羅非魚苗運輸過程中應激反應及其調控的文獻資料,明確研發抗應激試劑的必要性和市場需求。該團隊根據調研結果,確定抗應激試劑的研發目標,包括提高羅非魚苗運輸存活率、減少應激反應、促進健康生長等。其后實踐團組建由魚類生理學、藥理學等多學科背景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依托強大的專業知識技能,確保研發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該團隊在實驗方法上進行了創新,他們采用正交試驗,利用該方法可同時考慮多個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的優點,更全面而高效地進行實驗并成功找到了當前市場可有效利用的較為成熟的抗應激制劑。
五月中旬,該團隊科技組利用細胞實驗、分子生物學技術等體外實驗方法,從天然產物、微生物代謝產物、化學合成物等來源中篩選抗應激活性成分。六月,該團隊又通過體內實驗,即羅非魚苗養殖實驗,驗證篩選出的化合物在活體中的抗應激效果。
圖為技術組討論設備設計圖實施方案。通訊員 陳妍 陳美帆 供圖
早在2023年7月,團隊已對順德勒流鎮新明村、江義村以及順德杏壇鎮麥村的漁業發展進行過實地考察調研,積累了一定有關漁業發展的經驗。針對今年寒假(2024年2月)“返家鄉”活動中了解到羅非魚苗無法進行長途運輸的問題,今年暑假(2024年7月)團隊將應用生命科學知識與嵌入式技術,致力于制作出一款集魚苗抗應激試劑裝載、水體溫度與溶氧量與其它水體參數監控于一體集裝箱,希望能夠更好地滿足了羅非魚在運輸中所需要的氧氣、溫度、抗應激制劑等需求,解決羅非魚苗的運輸問題。
除了想滿足硬件上的需求,團隊還考慮機器對漁民的友好性,加裝了萬向輪和伸縮推桿,既提高羅非魚苗運輸距離和運輸存活率,還能避免漁民長時間頻繁勞作從而超出身體負荷。
圖為團隊技術組模擬試驗研發設備圖。通訊員 陳妍 陳美帆 供圖
寒假實踐中,該團隊了解到魚苗進一步的選優種育好魚是漁場的一大難題。“漁”躍鄉村實踐團計劃在暑期實踐中幫助漁場測定出羅非魚DNA序列的測定,助力漁業的發展。
當地漁場負責人對此表示,羅非魚DNA序列的測定可以大大減少當地漁業在選育方面的測序成本。而智慧羅非魚苗運輸多參數監測設備的出現能輔助解決運輸過程中的羅非魚魚苗應激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地提高了魚苗存活率。運輸效率十分可觀,這對提高經濟效益,實現智慧漁業具有極大幫助
該團隊本次即將進行的“三下鄉”活動是進一步落實“百千萬工程”項目,旨在通過新型研發的運輸監測設備在運輸時的自動采樣、記錄、傳送數據、分析等功能,有效地完善羅非魚苗運輸鏈,彌補都斛村漁業運輸方面的短板,從根本上、全方位地解決限制都斛村漁業發展的各種問題,拓展東利漁業發展新空間,帶動都斛村漁業的提質增收,助推“百千萬工程”建設,美化村容村貌,弘揚漁村文化,打造都斛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范式,為“綠美廣東”貢獻青年力量,以實際行動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圖為該團隊寒假進行“返家鄉”活動調研。通訊員 陳妍 陳美帆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