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尋莆仙文化中的大食物觀,7月10日,福建農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數字雙福,傳承不息”實踐隊赴莆田市涵江區開展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宜海則海
實踐隊師生們深入蘿苜田,探尋莆仙海洋美食的奧秘。在與街道辦書記占旭明訪談中,書記以莆田魚丸為例,細致講述了其獨特制作工藝與令人垂涎的口感。他強調:“莆田魚丸不僅是我們的地方特色,更是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美食不僅生動詮釋了莆仙人如何向廣袤的海洋索取食物,更是他們踐行大食物觀的具體體現。
1.實踐隊員參觀魚丸制作
隨后,隊員們走進魚丸店內,細致觀察了莆田魚丸從選材到成品的整個制作過程,品嘗了那鮮美滑嫩的口感,切身領悟到莆仙人對海洋美味的極致追求。
探訪過程中,一家干貨店門口晾曬的海鮮干吸引了實踐隊師生們的目光。經過店員的允許,隊員們近距離觀察到通過晾曬工藝,海蟶和蝦轉為易于存儲、風味獨特的海蟶干和蝦干。這一過程既延長了食材的保質期,又豐富了人們的餐桌。
2.實踐隊員觀看海蟶干
通過這次蘿苜田的探訪之旅,實踐隊師生們深刻感受到了莆仙人對于海洋食材的獨到處理與智慧利用,更加深了對大食物觀在促進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利用方面重要意義的理解。
宜林則林
在紅團制作人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參與到紅團的制作過程中,和面,包餡,揉成團,壓制成型,上鍋蒸熟,品嘗紅團。豆餡的甜而不膩,與由紅曲粉發酵的面團完美結合,味道層次豐富,實踐隊員紛紛對此贊不絕口。這不僅是一次味覺上的享受,更是對傳統制作工藝的深刻理解。在品嘗環節后,實踐隊員們與紅團制作人進行了詳細交談,討論了紅團在當地文化中的意義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問題。
3.指導老師與實踐隊參與紅團制作
此次紅團制作體驗活動是實踐隊員對“大食物觀”探索的一部分,突出了食物不僅是滋養身體的物質,更是連結過去與現在,鄉土與世界的橋梁。通過這樣的文化實踐,實踐隊員們不僅僅是傳承了技藝,更是推動一個活生生的文化在新時代中繼續繁榮發展。
實踐隊走入了面館,面館老板向實踐隊展示了制作面條所需的各種工具與設備,從面搟桿到切面機,每一件工具都承載著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融合。
在老板的教學下,實踐隊隊員參與到面條的制作當中,親身體驗了和面、醒面、搟面、切面的全部過程,通過這一系列的親身體驗,實踐隊隊員們不僅學習了制作面條的傳統技術,更在與面館老板的深入交流中,理解了這些技術如何在現代餐飲業中得以保存和創新。
4.實踐隊聽面館老板講解切面機器
老板分享了他如何在保留傳統做法的同時,引入現代機械來提升效率和衛生標準,體現了“大食物觀”中對食物的深刻認知和文化尊重。
參觀完面館,實踐隊接下來去品嘗了特色小吃豆漿炒,觀摩并體驗了豆漿炒的制作過程。
豆漿作為全國傳統的飲品,被莆仙人創新地用于烹飪,與雞蛋和時令蔬菜搭配,制成了一道佳肴。通過這種新奇的烹飪方式,我們進一步探索了豆漿的多樣化潛力。
加入事先打散的雞蛋,快速攪拌以防雞蛋凝固成塊;新鮮豆漿倒入加熱的平底鍋中,緩慢加熱至微。當豆漿與雞蛋融合后,加入豆芽菜、青菜、興化米粉,蓋上鍋蓋,悶至一根根興化米粉吸飽豆漿,淋上一勺特質的蒜頭油,豆漿炒即噴香出鍋了。
5.實踐隊一起觀看豆漿炒制作過程
在探索豆漿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拓寬了對傳統食材的認知邊界,也對當代飲食文化中的創新與適應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豆漿炒作為一種莆仙人創意菜品,提醒我們即便是最傳統的食材也可以被重新發現并賦予新的生命。
通過將豆漿從一個被動的飲用產品轉變為主動的烹飪成分,我們挑戰了傳統食材的使用方式,展示了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我們的飲食選擇,也強調了在現代飲食實踐中尋求可持續和健康選項的重要性。
在經過一天的探尋莆仙“大食物觀”的旅程,實踐隊員親身體會到食物對于百姓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莆田飲食也在海洋耕地等各領域不斷變革和創新。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莆田人不斷引入新的食材和烹飪技術,開發出更多符合現代人口味的美食,將“大食物觀”演繹的淋漓盡致。
6.指導老師與實踐隊共同展示蒸好的紅團
探索“大食物觀”的道路上,實踐隊一行收獲頗豐,大家堅信紅團、豆漿炒等具有莆仙文化特色的非遺小吃將會逐漸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舞臺,成為展示莆仙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謝思遠 劉翔宇 戴怡卉/文
張志鋒 陳奕 吳晨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