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中泰工匠精神,共富創新笛韻之路——浙江財經大學數科學院赴杭州余杭中泰實踐服務團
為探訪非遺傳承制笛技藝,學習新時代工匠精神,浙江財經大學數據科學學院“承中泰工匠精神,共富創新笛韻之路"實踐服務團赴余杭紫荊村開展為期一周的調研。實踐團圍繞”工匠精神”“三支隊伍”“共富工坊"三方面調研當地三支隊伍建設情況,并就調研結果助力紫荊村傳承非遺、弘揚工匠精神、進一步實現共富。
紫荊村被譽為“中國竹笛第一鄉”,地處杭州余杭中泰街道,依托豐富的苦竹資源,通過引進制笛技術、成立行業協會、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等措施,成功將竹笛產業打造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目前,全村年產銷竹笛逾450萬支,年銷售額約3.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逾5萬元,生活水平在竹笛產業的發展中不斷提高。

陰雨天的紫荊村萬畝苦竹林
尋訪竹笛工匠,領悟工匠精神
7月13日至7月15日上午,實踐團隊有幸采訪到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泰竹笛制作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丁小明,丁志剛和黃衛東,了解他們對工匠精神的獨特見解。
工匠精神,源自于手藝工人對產品每一個細節精雕細琢的追求,是對完美的不懈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將其視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遵循。
三位大師均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竹笛制作,歷經數十年的兢兢業業,始終懷抱對竹笛的深厚熱愛和對傳統工藝的執著。他們一致認為,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追求,更體現了對文化傳承的責任和對品質的堅守。
正是這種工匠精神,當實踐小組詢問三位大師對工業流水線的看法時,他們均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竹笛的每根竹子都獨一無二,只有手工制作才能確保竹笛的質量。工業流水線生產是對傳統工藝的一種蒙羞。”

團隊采訪丁小明大師

團隊采訪丁志剛大師
在采訪的結尾,三位大師對大學生做出了寄語:“做人就像是做竹子,要有個性,有韌性,要做一個有恒心,有毅力,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丁志剛大師尤其強調了創造力的重要性,他提出創造力是推動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的重要驅動力,也是非遺技藝傳承的關鍵,在傳統技藝上的創新,能助力非遺文化越走越遠。
建設“三支隊伍”,打造中泰品牌
7月15日下午,為調研中泰街道對“三支隊伍”的建設,實踐團隊走進中泰街道和紫荊村的黨群服務中心,采訪政府工作人員以進一步了解中泰街道三支隊伍建設及相關政策。“三支隊伍”是2024年浙江“新春第一會”提出的概念,即“高素質干部隊伍、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高素養勞動者隊伍”。
在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建設中,中泰街道發布村社干部培養十條,協同推進干部隊伍統籌謀劃,以“雙十條”為新起點,打造新時代高素質干部隊伍,優化干部培養機制,建好基層干部隊伍品牌。
在高水平創新型人才以及培養企業家隊伍、高素養勞動者隊伍方面,中泰街道和紫荊村的黨群服務中心的竺主任和姚主任則分別從不同角度解讀了中泰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和紫荊村黨群服務中心在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高素養勞動者隊伍建設方面的努力。

向竺主任采訪農文旅發展的相關問題

向姚主任采訪紫荊村發展現況
“三支隊伍”的建設不僅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中泰街道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
推動產業融合,點燃“共富引擎”
中泰的竹笛產業主要分布在紫荊村,這個山谷中的村子,將萬畝苦竹變為一支支笛子,打造了獨屬于村子的名片,賦予了每支笛子獨特的韻調,將紫荊村變為億元富村。在采訪村民中我們了解到了他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竹笛產業,讓他們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買得起車,建得起房了,生活蒸蒸日上了。
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是紫荊村前進的目標。紫荊村在推動共同富裕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建立共富工坊,打造中泰竹笛品牌,結合現代科技,通過直播平臺銷售竹笛。同時,通過文旅結合,開發了農家樂和民宿項目,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同時促進旅游業與一、二產業的協調發展。紫荊村堅持三產聯動,從竹笛原材料的種植到產品加工,再到市場宣傳與銷售,實現了“軟硬件”全面配套。
此次在紫荊村的暑期實踐活動深入探討了工匠精神在竹笛制作中的傳承與發展,三位大師的言傳身教無疑為我們展示了對品質和傳統的堅守。他們的寄語對年輕一代的成長提供了一條道路,在探訪中泰街道“三支隊伍”的建設過程中,實踐團隊看到了“三支隊伍”建設的積極發展,這些努力為實現共同富裕開辟了新的道路。
中泰街道紫荊村以其竹笛產業為核心,通過創新發展和文化輸出,為村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展示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這些經驗和探索不僅在地方發展中具有示范意義,也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了寶貴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