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啟科學大門,揭秘“吃軟不吃硬”的神奇流體世界
2024年7月16日上午9點,廣州市黃埔區永和社工服務站內洋溢著濃厚的探索氛圍,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盛宴在此拉開序幕。由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四進永和服務隊成員謝佳穎精心策劃的“神奇的非牛頓流體”科普課程,不僅為社區的小朋友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世界的大門,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探索未知、熱愛科學的種子。
課程伊始,授課老師以一段引人入勝的視頻作為開場。畫面中,一位武林高手仿佛擁有超凡能力,輕盈地在水面上疾步如飛,引發了小朋友們陣陣驚嘆與好奇。這段視頻瞬間激發了孩子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接著,授課老師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物理概念轉化為小朋友們能夠理解的日常現象,使“流體”變得生動而具體。隨后,他話鋒一轉,巧妙引出了非牛頓流體的特別之處:“不同于我們常見的水或油,非牛頓流體的行為非常有趣,它們有著‘吃軟不吃硬’、‘遇強則強,遇弱則弱’的神奇特性。”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這一特性,授課老師老師播放了一段精心挑選的視頻,視頻中,實驗者輕輕觸碰非牛頓流體時,它如同水流般溫柔;而當實驗者用力擊打時,流體卻瞬間變得堅硬無比,仿佛擁有了生命。小朋友們瞪大了眼睛,滿臉不可思議,發出陣陣驚嘆聲。
為了讓小朋友們獲得更直觀的體驗,授課老師邀請部分小朋友用筷子攪拌課前制作的非牛頓流體,探究非牛頓流體的粘性變化。他們小心翼翼地攪拌著手中的液體,感受著它隨著自己力量的變化而展現出的不同狀態,臉上洋溢著發現新知的喜悅。
“其實,非牛頓流體并不遙遠,它們就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授課老師的話語再次將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他逐一介紹了蜜糖、番茄醬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非牛頓流體實例,并引導孩子們思考這些物質在使用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隨后,他更是巧妙引入了減速帶的例子,讓孩子們意識到,身邊的安全設施同樣蘊含著非牛頓流體的科學原理。這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非牛頓流體應用廣泛性的認識。
課程進入尾聲之際,迎來了最令人興奮的部分——動手制作非牛頓流體。授課老師詳細講解了制作所需的材料和步驟,并親自示范。在他的指導下,小朋友們迫不及待地動起手來,將玉米淀粉與水按比例混合,輕輕攪拌。很快,一盆盆神奇的非牛頓流體便在他們手中誕生了。小朋友們用自己的雙手興奮地感受非牛頓流體帶來的柔軟又堅硬的觸感,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活動室。小朋友們不僅收獲了關于非牛頓流體的寶貴知識,也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在心中種下了探索科學的種子。
此次科普課程不僅是華師物院四進服務隊一次成功的公益活動,更是對“科技改變生活,教育啟迪未來”理念的生動詮釋。在未來的日子里,服務隊將把更多這樣的科普活動帶入社區,走進孩子們的生活,共同繪制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科學畫卷。
作者:謝佳穎 來源: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四進永和服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