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精神,強化大學生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樹立文化自信,引導蓬勃青春與家國情懷同頻共振,2024年7月7日,皖西學院外國語學院“翠竹匠心,守護非遺”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朱麗娜和張穎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奔赴六安市獨山鎮游芳沖村,開展“傳承非遺”文化實踐活動。
勁節抱貞心守藝繞指柔
7月8日,“翠竹匠心,守護非遺”暑期實踐團走進獨山鎮康寧竹編工藝品有限公司,在六安市竹編非遺傳承人鄒紅的指導下,開啟了一次傳承守護非遺竹編之旅。
實踐團成員們首先參觀了康寧竹編工藝品展館,被一件件外觀精美、做工精細的竹編展品所震撼,他們驚嘆竹編手藝人的精益求精,贊嘆匠人們的勞動之美。鄒紅滿懷熱忱地向同學們介紹竹編的發展歷程、工藝制作流程和竹編傳承現狀。在她言語中,既能感受到對昔日竹編產業發展輝煌的自豪,也有對當下竹編工藝傳承困境的憂慮。
隨后,竹編工藝倪老師耐心地向團隊成員講授竹編編織的基本技巧和要領,從竹子的挑選、切割,到編織的手法和圖案設計,步步示范操作,講解清晰透徹。實踐團成員們在倪師傅的指導下,紛紛拿起篾條和工具,開啟了個人的竹編初體驗。從手法生疏到竹編小飾品的成型,一次次嘗試,一次次改進,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傳統技藝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每一件竹編工藝品都傾注了藝人的心血和情感,是耐心與毅力的結晶。
為了讓更多人領略非遺竹編的魅力,實踐團擔任起非遺傳承小主播,在抖音平臺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活動。通過鏡頭,向廣大網友介紹竹編產品,展示竹編工藝,宣傳非遺文化,短短2個小時的直播共獲得6.3萬的點贊量。
大手牽小手,文化共傳承
7月9日,“翠竹匠心守護非遺”暑期實踐團與獨山鎮游芳沖村簽定志愿服務協議,與當地小朋友們開啟“大手牽小手,非遺文化共傳承”學習活動。當天上午,實踐團邀請竹編技藝傳承人鄒紅親臨現場,指導大學生和小朋友學習竹扇的基礎編織方法,一根根竹篾在指尖交替紛飛,散亂的竹蔑也漸漸有了形狀。同學們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在獨立完成編織的作品后,喜悅感、成就感、滿足感溢于言表。“學習竹編技藝要從娃娃抓起,只要孩子們愿意學,我很愿意花心思教”鄒紅開心地說道。竹編體驗課提升了同學們對竹編傳承的興趣和認知,不斷將非遺傳承的責任使命感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7月10日,駐游芳沖村的科技特派員何曉梅為同學們開展了一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茶藝體驗課。她講解了茶道禮儀、茶的沖泡技巧及文化內涵,示范泡茶的系列步驟:溫杯、置茶、泡茶、分茶、倒茶……一整套動作如行云流水,賞心悅目,將中華茶文化的魅力與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觀看完一整套茶藝表演后,大學生帶著小學生,有模有樣地邊學邊做,在沏茶、持杯、賞茶、品茶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感受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調研出真知,傳承找對路
7月11日,為傳承保護六安市非遺,找準當前非遺產品的適銷對路,擴大非遺文化宣傳面,號召鼓舞更多的青年人關注非遺,“翠竹匠心守護非遺”暑期實踐團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調研學習。一方面,實踐團成員到村集體產業紅齊茶廠參觀學習。游芳沖村書記向同學們詳細介紹炒茶機器的功能和運作方式,講解炒茶、制茶的每道程序和操作技巧。同學們也親身實踐,學習體驗炒茶、抖散、揉捻、搓條、烘干等工序,感受茶葉的生命力和茶農們的辛勤勞作。另一方面實踐團成員以問卷、訪談等點面結合的形式,線上線下相融合,面向竹編傳承人、竹編廠工人、當地村干部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居民開展多維度的調研。在調研中初步發現,青年群體對竹編產品的知曉度、購買欲及關注程度低,參與竹編技藝學習的青年人占比少,但他們對竹編作為非遺文化傳承均持肯定態度,充分展現出非遺竹編傳承發展的未來趨勢。
為此,實踐團成員發揮青年力量,在調研中開展宣傳,在直播中展示作品,在學習中廣泛分享,充分利用團隊參與竹編學習的所見、所聞、所感,傳承守護六安非遺文化。
活動雖止,但文化延綿。“翠竹匠心守護非遺”暑期社會實踐團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春的責任與擔當,用青年的力量守護了古老文化的根脈。他們堅定地表示,這次活動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永遠關注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用青春和智慧為實現鄉村振興和文化自信貢獻力量,書寫更加絢麗多彩的人生華章,讓非遺文化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徐苗苗 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