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師生深入基層調研,探索農耕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堅守與傳承
近日,福建農林大學數字經濟學院一支由本科生和研究生組成的“三下鄉”實踐隊,深入福建省內多個地區,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調研活動,旨在探討和弘揚福建傳統農耕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
調研活動首先在安溪華僑職校展開,實踐隊與藍印花布傳承人陳國瑞進行了深度交流。陳國瑞不僅在校內教授學生這一傳統技藝,還積極參與社會上的各種非遺保護和傳承活動。陳國瑞詳細介紹了藍印花布的歷史淵源和制作工藝,并展示了其獨特的技藝與文化內涵。這不僅是一種手工藝品,更通過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傳承和弘揚了中國古老的農耕文化,推動了鄉村文化和藍草種植的發展。隊員們通過體驗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深刻感受到了這一工藝作為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其獨特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圖為實踐隊在觀看制作現場(王欣瑜攝)
安溪竹藤編是在2014年正式列入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是安溪縣的特色產業之一。在陳金城老師的介紹下,隊員們了解了藤鐵工藝的歷史和發展,并體驗了部分制作工序。陳金城老師指出,通過電商平臺和短視頻直播,可以有效傳播藤鐵工藝文化。電子商務和直播是推動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關鍵手段。安溪的藤鐵工藝融合了竹藤編織與鐵藝技法,產品不僅美觀實用,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此次調研讓隊員們對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有了新的認識。
圖為實踐隊在參觀尚卿的黨建廳(呂柯佳攝)
為了進一步了解藤鐵傳統工藝的發展現狀,師生團隊前往尚卿鄉調研當地的藤鐵工藝產業。尚卿鄉是中國藤鐵工藝的發源地,其產品不僅在國內各大城市熱銷,還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在各類手工藝品展覽會上,尚卿鄉的藤鐵工藝品也總能吸引眾多中外游客的目光,成為展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重要名片。隊員們在這里見證了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化發展,了解到藤鐵工藝如何通過創新設計和市場化運作,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福建安溪縣的另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是此次實踐的重要調研目標。在國家級非遺烏龍茶鐵觀音傳習所,實踐隊與傳承人魏月德進行了交流,魏月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也是鐵觀音始祖魏蔭的嫡系傳人,致力于傳承和推廣鐵觀音茶文化。魏月德詳細介紹了鐵觀音茶的制作工藝和文化背景,強調了茶葉與農耕文化的緊密聯系,并表示,只有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鐵觀音,才能真正實現鐵觀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實踐隊還參觀了中國唯一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寺廟——茶禪寺,也是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的核心景區。其核心建筑茶圣殿,集中奉祀了神農氏、陸羽、蔡襄、蘇良、魏蔭等茶界先賢,體現了對茶文化和茶界先賢的敬仰。 寺廟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茶文化和宗教建筑的特色,使得寺廟本身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圖為實踐隊在了解濃香鐵觀音(陳致遠攝)
此外,實踐隊還走訪了福佳品家庭農場茶葉初制廠和德峰茶莊園,全面了解了不同茶場在綠色生態發展、茶園管理和市場運作方面的實踐與成果。參觀了茶場的種植區、加工區、茶產品儲藏區,詳細了解了茶場的經營模式、產品特色和市場銷售情況。在這些茶場,隊員們不僅學習了先進的茶葉種植與加工技術,還體驗了茶文化與旅游業結合的創新模式,感受到茶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福建農林大學數字經濟學院教研人員也將繼續加強與地方的合作,助力地方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的現代化發展。
圖為實踐團隊合影(張世平攝)
通過此次調研活動,福建農林大學的師生們深刻感受到了傳統農耕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意識到在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實踐隊表示,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將繼續關注和支持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訊員:孫彬彬 曹自立 張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