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鐵佛寺的“守”與“盼”——山西高平文保員一家口述實錄
“只要佛像還在,我們就會守下去。”7月25日,山西高平市鐵佛寺旁的王奶奶家,文保員——王奶奶的女兒接受“護千年鐵佛,續三晉文脈”暑期實踐團隊采訪,講述一家人參與鐵佛寺保護的真實經歷。
鐵佛寺位于高平市米山鎮米西村,寺名源于曾有一尊兩米左右、與人等高的純鐵佛像。1958年大煉鋼鐵,鐵佛被熔,事件經王奶奶女兒口述證實:“我奶奶當年親眼所見,口口相傳至今。”如今該殿設為監控區,鐵佛空留臺座痕跡。
談及當下最大困難,文保員用“三缺”概括:缺技術、缺原料、缺人員。她介紹,國家雖已撥款,但泥塑修復仍無法啟動,“清華美院曾來做數字掃描,可距離真正修繕還很遙遠”。主要障礙在于宋代彩塑原料配方失傳,“現代顏料不到百年就掉色,古代卻能保持千年”。多名文物專家建議先試點修復手指等小部位,卻發現“原用黃泥與現在能買到的泥土差異大,銜接處極易開裂”。
安防方面,一家人經歷了“無設備”到“全覆蓋”的漫長過程。文保員回憶,八十年代尚未安裝紅外線監控前,偷盜頻發,“一晚,盜賊在外墻鉆洞進殿,用老虎鉗擰住門栓,把我們反鎖在屋里。當時沒有電話,報警無門”。直至一次重大被盜事件后,省里遠程監控、市里專職人員、公安部門陸續介入,“防盜才算解決”。
日常保護工作具體而瑣碎:登記、打掃、查看監控、檢查消防,“能做的事我們都做”。最痛心的意外發生在屋頂漏雨,“一場大雨把佛像淋壞,一尊佛頭直接倒塌,后被文保部門收存,等待修復”。
對于鐵佛寺的未來,文保員全家最大的期盼是“早日修好”,并希望在嚴格保護前提下,依托古寺發展旅游,“讓村里富起來,也讓更多人知道鐵佛寺”。她同時呼吁,盡快引進專業修復力量,解決技術與原料難題,“哪怕先修一根手指,也是希望”。
采訪結束時,實踐團隊獲悉,鐵佛寺修繕資金已獲國家撥款,但技術人員與適配原料仍待落實。千年泥塑能否在科學保護中重獲新生,仍有待時間與多方合力給出答案。
社會實踐報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