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聞網,大學生新聞發布平臺
大學生新聞網

西京學院研究生會“函關紅韻·薪火傳承”實踐團賡續函關紅色血脈,讓黨史文化在青春接力中薪火相傳

    來源:西京學院研究生會“函關紅韻·薪火傳承”實踐團
    發布時間:2025-09-07    閱讀:
  “青年強則國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青年的殷切寄語,為新時代青年投身社會實踐、傳承紅色基因指明了方向。2025年7月8日至7月22日,西京學院研究生會“函關紅韻·薪火傳承”黨史文化實踐團以“三融四進”實踐模式為指引,創新運用3D建模與打印技術,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函關紅韻”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深入挖掘紅色歷史遺存,通過高精度3D掃描與建模技術數字化保存珍貴歷史文物細節,并利用3D打印技術將其生動復原,為賡續紅色血脈提供了沉浸式、可觸可感的新載體。
  
  一、實踐背景
  
  三門峽市是黃河金三角地區的核心城市之一。這里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根據地之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三門峽的紅色文化是豫西革命歷史的縮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這片土地見證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如今,這些紅色遺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激勵后人奮進的精神財富,也為實踐團探索紅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實踐團成員們先后探訪了澠池縣、三門峽市、靈寶市的十余處紅色基地,從劉少奇舊居、八路軍澠池兵站到周總理視察大營紀念館再到靈寶市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地,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走訪、采訪當地村民、文保員及專家,深入學習紅色故事,了解紅色文化的保護現狀與文旅融合潛力,不斷探索“三融四進”的創新社會實踐模式,讓紅色基因融入青年成長全過程。
  
  二、實踐過程
  
  7月8日—10日,為確保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實踐團在線上分別舉行啟動會、安全培訓與社會實踐技能培訓會,指導老師王英博、孫恩慧和王磊出席會議并對本次實踐任務提出具體要求。會上由實踐團隊長袁帥對社會實踐的行程進行具體安排,確定任務分工,同時強調實踐過程中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等注意事項。成員劉暢整理團隊以往的社會實踐及調研經驗,具體介紹了線下調研過程中實地走訪、采訪各景區游客、文保員、咨詢文保專家等實踐方式。成員林成琨組織成員查找實踐所需相關文獻資料、搜集問卷數據等。
  
  【第一站:紅色故事,澠池啟航】
  
  7月14日,實踐團抵達澠池縣城關鎮,探訪劉少奇舊居、八路軍澠池兵站。實踐團成員在文保人員引導下,參觀了劉少奇當年的居住地,通過文保員的講解了解到,劉少奇在此停留期間,主持召開豫西特委擴大會議,并起草《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提綱,為黨的建設留下寶貴思想財富。團隊成員仔細聆聽“與村民同紡線”“深夜修改文稿”等感人故事,駐足凝視墻面泛黃的歷史照片,深刻感悟革命先輩扎根群眾、潛心治學的精神風范。隨后團隊成員來到八路軍澠池兵站,了解兵站與晉豫抗日聯動”的歷史,感受“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進一步理解了跨區域革命協作的戰略意義。
  
  7月15、16日,實踐團來到澠池縣烈士陵園、澠池博物館進行走訪調研。在烈士陵園,成員們向紀念碑敬獻花籃,在烈士墓前聆聽他們的英勇事跡,成員們在烈士墓前靜默佇立。感受著“犧牲與堅守”的重量,深刻認識到今日和平的來之不易。從烈士陵園出來后,團隊成員前往澠池博物館感受澠池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紅色精神,在博物館的紅色展區,隊員們通過一幅幅歷史圖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了解澠池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英勇事跡。
  
  7月17、18日,團隊前往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仰韶文化博物館深入感受仰韶文化。在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通過參觀發掘現場,直觀了解了仰韶村遺址首次發掘的歷史意義;在博物館中,館內通過數字化展陳、場景復原等手段,生動再現了仰韶先民的制陶技藝、農耕生活和祭祀信仰,團隊成員還使用了便攜式掃描儀對紅軍戰壕遺跡、武器模型等文物進行高精度掃描,為后續制作可交互的打印模型積累原始數據。讓團隊成員從仰韶石斧到抗戰土槍的跨越中,感悟文明延續與精神傳承的深層關聯,深入理解“紅色基因根植于中華文明沃土”的內涵。
  
  【第二站:觸摸崤函文脈,瞻仰偉人風范】
  
  7月19、20日團隊前往三門峽市,繼續探尋紅色文化,團隊先后去了三門峽博物館、周總理視察大營紀念館等地,觸摸崤函文脈,瞻仰偉人風范。在博物館,文保專家從“遠古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抗爭”“現代發展”四個方面介紹了三門峽地區的歷史變遷,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當地歷史文化。接著實踐團前往周總理視察大營紀念館,紀念館內,陳列的周總理舊物生動還原了當時的生活場景。講解員生動講述了總理與村民同坐田埂的故事,使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深入基層、心系群眾的為民情懷。團隊成員基于館藏文物,設計出了可拆解的3D部件,供參觀者拼裝學習。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隨機對游客進行調研,了解當地紅色文化宣傳及保護情況,豐富了社會實踐內容。
  
  【第三站:烽火歲月中的靈寶記憶】
  
  7月21、22日,實踐團來到靈寶市,共同探尋這座城市的紅色文脈。團隊先后調研了靈寶市抗日戰爭紀念館、河南振宇紅色教育基地等地。在抗日紀念館,成員們看到大量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實物展品,直觀感受到“函谷關阻擊戰”“朱陽鎮游擊戰”等戰役的艱難與當地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員們被當地軍民“寧死不屈、保家衛國”的精神深深打動,這種精神深刻詮釋了“愛國不分地域,抗爭從未停歇”的深刻內涵。
  
  隨后,實踐團走進河南振宇紅色教育基地。基地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為宗旨,實踐團成員們在教育基地查閱紅色文件、學習革命先輩的廉潔故事、體驗“重走長征路”的模擬活動,展示制作的3D打印模型,舉辦以“觸摸歷史”為主題的展覽,不斷感受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鮮活生命力,深刻認識到“傳承不是復刻,而是要讓紅色精神融入當下”的發展要義。
  
  三、實踐感悟
  
  袁帥:此次“函關紅韻・薪火傳承”實踐活動,讓紅色歷史從課本走向現實。從劉少奇舊居的煤油燈到八路軍兵站的地下通道,從烈士陵園的紀念碑到仰韶文化的彩陶,每一處場景都在訴說著黃河流域的精神傳承。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讓我深刻認識到紅色基因并非孤立的歷史片段,而是根植于中華文明沃土的鮮活力量。實踐活動打破了對歷史的碎片化認知,構建起“遠古文明—革命歷史—當代傳承”的完整脈絡,讓我們在行走中理解了“從哪里來、向何處去”的深刻命題。
  
  林成琨:實踐中最深刻的體會,是紅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連接”。它連接著歷史與當下——八路軍兵站的協作精神,在今天的團隊實踐中依然閃耀;它連接著理論與實踐——課本上的“群眾路線”,在周總理視察時的田埂座談中變得具象;它連接著個體與民族——無名烈士的犧牲,讓我們讀懂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緊密交織。這種連接不是簡單的記憶疊加,而是讓紅色精神成為可觸摸、可踐行的行動指南,讓每個參與者都成為傳承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劉暢:本次實踐活動,讓我對“傳承”二字有了全新理解。它不僅是對歷史的復述,更是對精神的踐行;不僅是對文物的保護,更是對文化的激活。在振宇教育基地看到紅色故事通過互動體驗被年輕人接受,在仰韶文化博物館發現遠古智慧與革命精神的共鳴,這些場景都在證明:傳承需要創新表達,更需要找到與時代對話的密碼。紅色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跨越代際,在每個時代都找到新的詮釋方式。
  
  王碩哲:實踐活動讓我真切感受到,紅色歷史是由無數平凡人共同書寫的。八路軍戰士在兵站通道刻下的五角星,村民為無名烈士敬獻的野花,群眾支援前線的獨輪車……這些細節比宏大敘事更動人。它們告訴我們,英雄不僅是載入史冊的名字,更是每個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這種認知讓紅色精神從“高高在上”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們明白: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要在平凡生活中踐行那份堅守與擔當。
  
  韓怡瑩:從澠池到靈寶,從革命舊址到文化展館,實踐活動展現了紅色文化的“整體性”。八路軍澠池兵站與晉南根據地的聯動,仰韶文化與紅色精神的一脈相承,都證明歷史與文化從來不是割裂的。這種跨地域、跨時空的關聯,啟示我們要用系統思維看待紅色傳承——保護一處舊址,就是守護一段完整的歷史;講述一個故事,就是連接一條延續的精神脈絡。唯有如此,才能讓紅色文化的根系更加發達。
  
  朱夢琦:此次實踐最大的收獲,是理解了“行走的力量”。當雙腳踩在革命先輩戰斗過的土地上,當雙手觸摸過承載歷史記憶的磚瓦,那種震撼是書本無法給予的。在劉少奇舊居,油燈微光中仿佛能看到先輩伏案的身影;在烈士陵園,靜默佇立中更能體會和平的分量。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歷史從“知識”變成“情感”,讓精神從“認知”變成“信仰”,這正是實踐育人最珍貴的價值。
  
  王炳琰:實踐中深刻體會到,紅色文化的傳承需要“多維協同”。科技為其注入活力——短視頻讓兵站故事廣為人知;教育為其培育土壤——互動體驗讓青少年走近歷史;產業為其提供支撐——文創產品讓紅色符號融入生活。在三門峽博物館看到“近代抗爭”展區的創新陳列,在振宇基地體驗“重走長征路”的互動項目,這些都證明:單一的保護或傳播難以奏效,唯有多維度協同發力,才能讓紅色基因真正融入時代血脈。
  
  崔永玥:此次實踐讓我對“紅色基因”的內涵有了更豐富的理解。它不僅是革命年代的犧牲與奮斗,更包含著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創新精神等歷久彌新的智慧。在周總理視察地,看到的是“求真務實”的作風;在八路軍兵站,感受到的是“團結協作”的力量;在仰韶文化博物館,領悟到的是“堅韌不拔”的品格。這些精神特質跨越時空,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也是我們面對當下挑戰的重要法寶。
  
  馮亞玲:實踐活動全程貫穿的“協同精神”,既是對歷史的呼應,也是對未來的啟示。如同八路軍澠池兵站需要晉豫軍民協同支援,今天的紅色傳承也需要多方協作:政府搭建平臺,專家提供指導,青年積極參與,群眾主動講述。在團隊合作完成調研、宣講、文創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這種協同不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種精神傳承——唯有同心同德,才能讓紅色事業薪火相傳。
  
  譙正:實踐中,不同群體對紅色文化的珍視讓我深受觸動:文保員數十年如一日的守護,老黨員含淚講述的往事,村民自發為烈士掃墓的堅持。這些平凡人的行動,構成了紅色傳承最堅實的基礎。這讓我意識到,傳承紅色基因從來不是少數人的責任,而是每個公民的使命。青年一代更應接過這份接力棒,用專業所長、用青春活力,為紅色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張苗苗:此次實踐活動讓我明白了:紅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實踐性”。革命先輩的精神不是停留在口號中,而是體現在“紡線織布”“推車送糧”“炸碉堡”等具體行動中。同樣,今天的傳承也不能止于參觀學習,而應落實到“認真學習”“踏實工作”“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中。從兵站戰士的務實精神到周總理的親民作風,都在指引我們:傳承的本質是將精神轉化為行動,讓紅色基因在實踐中持續生長。
  
  吳小杭:行走在晉豫大地,最深刻的感受是紅色文化與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三門峽的黃河文化孕育了“堅韌不拔”的品格,這種品格在抗戰時期化作軍民的抗爭精神,在今天則成為推動發展的動力。這種“在地性”啟示我們:紅色傳承不能脫離具體的地域文化土壤,而應與當地的歷史、民俗、自然環境相結合,才能扎根更深、傳播更廣,形成具有獨特魅力的紅色文化生態。
  
  陳佳雨:此次實踐讓我明白,紅色文化不僅是“過去時”,更是“現在時”和“將來時”。在三門峽博物館看到的“現代發展”展區,在振宇基地感受到的創新活力,都在證明紅色精神正在當代煥發生機。它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展品,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不是歷史課本里的遙遠故事,而是指引青年成長的行動指南。這種認識讓我們從“回望歷史”轉向“立足當下”,真正理解了傳承的現實意義。
  
  何天洋:此次實踐讓我對“歷史的溫度”有了切身體會。它藏在劉少奇與村民同紡線的細節里,藏在戰士為兵站通道刻下的五角星中,藏在群眾為無名烈士獻上的野花上。這些充滿溫度的歷史片段,讓我們與革命先輩產生了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這啟示我們:傳承紅色文化不能只講“宏大敘事”,更要挖掘“微觀故事”,用有溫度的表達連接過去與現在,讓紅色記憶真正走進人們的心里。
社會實踐報告推薦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 掃碼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會實踐報告熱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VA久久久久久久冰|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 最刺激黄a大片免费观看下截|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丝袜诱惑中文字幕| 美国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手机在线中文字幕|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公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2022天天操| 欧美巨大精品videos|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 巨胸喷奶水视频www免费视频|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88av在线播放| 果冻传媒和91制片厂|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2019| 蜜桃成熟时2005|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理伦片在线观看| a级高清观看视频在线看| 欧美重口另类在线播放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电影|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香港三级欧美国产精品| 护士的诱惑电影|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大| 久久精品青青大伊人av| 青青青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拍拍拍无挡无遮10000| 免费在线视频a| 91色国产在线| 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www性久久久com| 欧美大交乱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