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京市鼓樓區南秀村社區金銀街正經歷著從傳統高校生活圈向青年友好社區的轉型蛻變。在這條聚集了咖啡店、手作工坊與創業空間的街區,東南大學調研團隊發現,通過系統性解決業態割裂、停車規劃不合理等痛點,青年駐留時長已從1.2小時提升

至2.8小時。這種轉變正是南京推進青年友好型社區建設的縮影,展現著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創新實踐。
圖1 南秀村社區金銀街調研紀實
一.業態升級激活社區生態金銀街的改造工程聚焦青年核心訴求,針對電動車停放混亂、代際活動空間沖突等問題,率先實施智慧停車系統與混合車道優化。街區通過建立商戶聯盟整合資源,將37coffee、微光甜品店等零散業態串聯成"非遺+文創"主題市集,既保留了南秀村特有的學術氛圍,又注入青年創業孵化功能。食肉獸烤肉店等商戶反饋,改造后跨業態客戶引流效果顯著,節假日客流量提升近四成,創業青年社群規模擴大兩倍。

圖2 金銀街商戶訪談紀實
二.網格驛站重構服務場景
在江北新區大華社區,九處網格紅色驛站經過空間再造,形成覆蓋全年齡層的服務網絡。通過聯合浦口實驗小學等教育機構開設寒暑托班,有效解決雙職工家庭育兒難題,累計服務超320戶家庭?臻g改造引入模塊化家具與數字留言墻,將自習、創業培訓、親子互動等功能有機整合,青年活動參與率從31%躍升至79%。社區工作者表示,這種"需求即時反饋-服務精準投放"模式,正推動傳統社區服務向智慧化轉型。
三.文化賦能培育社區認同
面對青年文化活動同質化嚴重的問題,秦淮區中山坊社區探索出特色發展路徑。該區域通過挖掘民國建筑群歷史價值,制作《街角故事》短視頻系列,在抖音平臺獲得超50萬次播放量。同時建立"企業-高校"創意平臺,引入VR技術重現歷史場景,將青年夜校升級為文化體驗空間。數據顯示,這種"數字技術+在地文化"的融合模式,使青年社群活躍度提升65%,商戶跨業態合作項目增長三倍。
結語
南京市住建部門透露,當前試點社區的青年歸屬感指數較改造前平均提升28個百分點。未來三年將持續推廣"需求導向+模塊改造"經驗,在54個重點社區構建代際融合、業態共生的新型治理體系,為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提供南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