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漁隅勘行”社會實踐隊一行深入日照市東港區張家臺村開展圍繞“智繪鄉村新畫卷,情講故園舊時光”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對張家臺村空間結構進行調查與分析。
張家臺里細探微,掃樓尋跡映村情
在對張家臺村進行實地考察之前,實踐隊隊員首先進行關于張家臺村信息的網絡搜集。通過查詢了解到張家臺村是離市區最近的原生態民宿旅游村,在產業發展方面,張家臺村已經從傳統的漁業為主,逐漸發展到海鮮養殖、旅游、民宿等多元化產業。在整體布局上,與原始地形地貌緊密相關,與周圍的山水環境已經融為一體。
經過對張家臺村的詳細調查,實踐隊隊長合理分配了各項任務。1月10日上午,實踐隊成員深入張家臺村,采用逐戶走訪的方式,全面了解了村莊的布局、交通、環境和發展狀況。隨后,隊員們分成小組,針對不同的主題進行了深入調查,內容涵蓋鄰里關系、漁業生產、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村內文化和環保意識等。調查結果顯示,張家臺村在經過規劃整合后,布局更加有序,形成了村、院四級結構。在交通方面,村莊的主要道路為水泥路,寬闊平坦,但一些小路和巷道仍為泥土砂礫混合路,路況較為復雜。環境方面,村莊內散布著建筑垃圾,捕魚工具也隨意丟棄在周圍。通過查看村委會的“三務”公開信息,隊員們了解到村莊有定期的垃圾清理工作,并在禁漁期為漁具提供專門的存放倉庫。此外,張家臺村的民宿分布廣泛,不僅在村莊外圍和寬闊的馬路旁,甚至在小巷兩側也有許多民宿和漁家餐館。這些民宿多位于村莊邊緣或入口處,便于游客的接待和選擇。

圖為張家臺村標識與主干道展示。牛紫怡 供圖
張家臺里聽民聲,訪談之間識民情
作為農村社區的基礎單元,村民對生活和生產的評價對于衡量鄉村社會的和諧與繁榮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村民訪談成為實踐活動中的關鍵環節。通過實地訪談,隊員們了解到,在張家臺村,鄰里之間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扶持。例如,在婚喪嫁娶、疾病住院等情況下,鄰居們會自發地提供幫助,包括烹飪、照料病人、管理家務等,彰顯了深厚的人情味。在與一位阿姨的交談中,隊員們得知,當她的兒子結婚時,周圍的鄰居都會主動提供幫助。此外,村民之間的互助不僅體現在生活上,在漁業生產和民宿經營方面也是如此。小組成員在訪問漁民時了解到,村里的漁民每年大約出海五十次。在休漁期間,大多數村民選擇在家休息或外出工作,而部分漁民則同時經營民宿。在走訪過程中,小組成員還觀察到一些漁民正在修補漁網,為即將到來的捕魚季節做準備。漁民捕魚的范圍主要集中在海岸線100公里以內的近海區域。張家臺村的漁船大多為小型漁船,每次出海至少需要兩人,通常三四人共同作業。
村務交涉張家臺,委會對話促和諧
村委會在張家臺的發展中扮演著核心引領角色,基于此實踐隊隊員與村委會進行交涉。在交涉過程中得知,村委會也在致力于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體驗。村委會成員定期會對民宿的安全等進行調查,對漁民進行安全培訓,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日照市也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民宿等旅游業的發展,如簡化開辦民宿手續、提供政策保障等,為張家臺村旅游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村委會也在積極拓展宣傳渠道,借助媒體和網絡力量推廣村莊。張家臺與日照廣播電視臺合作,并且相關信息可以在政府公眾號上查詢,不僅可以提升村莊的知名度,也為村莊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村委會交涉。孫夢涵 供圖
在實地考察結束后,實踐隊隊員對于考察所得內容進行復盤和匯總,并對張家臺村發展提出了改進意見。在道路問題上,該村可以對土路和沙路進行修繕,方便村民的同時提高游客的體驗感。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該村電表電箱非常雜亂,有電路老化問題,應進行修整。
通過本次實踐,實踐隊深入了解張家臺村的經濟發展,社會變遷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實踐隊為張家臺村提出的改進意見有助于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促進鄉村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方面可持續發展,為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福祉和游客的旅游體驗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幫助。(通訊員 張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