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終朝采藍,不堪一詹,早在詩經中,就已經出現了靛藍成青的記載。將繆藍編織成衣,以染缸為筆,棉白布為紙,在一浸一染里,繪出藍白的花。這是一個傳承的故事,有些東西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反而會隨著故事的傳述一直傳承下去。
為了響應二十大對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號召,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擷芬芳,靈起南通”尋訪實踐團以傳承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為社會調查主題,于2024年7月12日從南京出發至南通市,通過網上媒體以及當地實地尋訪,最終探訪到了了南通藍印花布的根源——王家匠人的世代傳承。
團隊前期在拍攝王振興老先生的紀錄片中找尋到了老先生的住址,然而因在7月13日實地導航未果,團隊一行人便兵分兩路,在南通通州二甲鎮向當地百姓進行實地問路,在三四位好心阿婆阿爺的幫助下,最終成功地

到達王振興老先生的家里,幸運地遇見了一代傳承人王振興老先生以及二代傳承人王老的兒子王建勇先生,并且在二位的講解下,對藍印花布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據王振興老先生介紹,南通藍印花布最初叫做老藍花布,在1972年,因他們做的一種款式被上海紡織公司看中,為了更加利于老藍花布的傳播與發展,前輩們商量過后決定將其改名為藍印花土布,由此將南通的老藍花布傳承下來,從最初傳播到上海、北京到如今,藍印花布已經出口到日本、香港、意大利等地,屬于藍印花布的世界市場也在不斷擴大。
同時,王老先生在促進家鄉藍印花布流行與傳播的同時,也不忘將南通的藍印花布工藝向各地傳播,例如浙江桐鄉、山東蘭陵縣等多地,都深得王老先生的深傳,甚至在面對日本探討藍印花布工藝的邀請時,王老先生也絲毫不藏私,耐心指導,為藍印花布工藝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倘若以上讓我們團隊看見的是王老先生那份心懷天下的氣度,那么在與他接觸的過程中,我們更是因其平易近人“接地氣”的姿態而感動。王老先生說,他愿意接待每一個來訪問的人,哪怕我們是學生,哪怕我們不購買任何成品,他也愿意為我們提供任何我們需要的東西,愿意耐心地為我們介紹兩個小時左右的藍印花布,在王老的身上,讓我們看見的是匠人身上的一種大愛,一種無私,一種傳承的責任與使命感。

隨著王老先生兒子王建勇先生的歸來,我們在他的帶領下又前往他們家的作坊,細致地參觀了藍印花布工藝的制作場所以及制作用具。在王建勇先生的介紹下,我們了解到了藍印花布工藝背后的不易,一張精美的板式往往需要一位匠人花費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刻成,同時此工藝對匠人的技術要求也極高,柔軟的板式一旦刻壞將意味著匠人一個多月的精力將前功盡棄。藍印花布手工制作的不易引發了我們對其傳承持續性的擔憂,王建勇前輩也對此表示無奈。
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中斷問題,我們往往將其寄希望于政府的扶持,或者商業價值融合與發展,然而前者也只能對其產生幫持作用,并不能成為非遺持續性發展的永恒動力,但是商業價值的實現卻為此提供了一絲可能性。南通藍印花土布的發展至少已經邁出了文化產業化的第一步,其未來的發展,我們仍對此保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