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張畢業照:當少年情誼照亮生命終章
“他們沒有遺忘,也沒有嫌棄我的孩子。”父親任先生哽咽的這句話,成為這場生命告別中最沉重的注腳。
2025年5月17日,四川南充儀隴縣總醫院廣場上,儀隴中學初三1班的60余名學生手提板凳,徒步2公里而來。隊列中央的病床上,戴著氧氣面罩的任同學身著校服,與同窗拍下畢業合影。24小時后,這個16歲少年因惡性腫瘤離世。這場始于同窗情誼的告別儀式,在人民日報、九派新聞等媒體報道后,掀起一場關于生命尊嚴的全民思考。
青春謝幕:一場預演的告別
當同學們推著病床進入隊列時,一個男孩突然向任同學敬禮,他努力抬頭望向鏡頭的畫面,成為青春最后的倔強。這場儀式的背后,是少年與死神的賽跑:
2023年8月:任同學因結核病休學,次年3月復學后堅持追趕課業;
2024年11月:在華西醫院確診非霍奇金淋巴瘤,生命進入倒計時;
2025年5月:醫生建議放棄治療,轉回儀隴縣醫院等待終局。
班主任得知他“想見同學”的愿望后發起活動,一句“自愿參加”的號召,換來全班無一缺席的奔赴。女生蹲身為他系好校服紐扣,男生合力推床的身影,詮釋了少年情誼最本真的模樣。
善意圍城:當純凈遭遇雜音
任父那句“沒有嫌棄”的感言,意外折射出特殊兒童家庭的社會困境。而網絡空間的撕裂更令人心寒:
溫暖主流:網友稱這是“德育最高一課”,一個都不能少話題閱讀量破億;
刺耳雜音:有人聲稱“拍照加速死亡”,甚至鼓動“起訴全班同學”。
更荒誕的是對名字的攻訐:“任俊杰”被曲解為“英俊杰出招致天妒”。這些言論雖屬極端,卻暴露出社會對臨終關懷的認知撕裂——當上海推廣“安寧療護”時,仍有人視重癥患者為“不祥”。
生死教育:缺失的最后一課
這場特殊畢業照的價值,恰在它補上了中國教育最薄弱的環節:
學生層面:當同學們將簽名籃球放在病床前,他們第一次直面“后會無期”的離別;
家庭層面:任父從“難以置信”到珍藏照片的轉變,體現臨終心愿達成的慰藉;
社會層面:事件推動“青少年重癥心理支持”議題進入公共視野。
對比日本小學“生命教育課”帶學生參觀殯儀館的大膽實踐,我們的生死教育仍停留在口號。而任同學用最后的微笑告訴世人: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閉目前被光照亮的溫度。
微光永恒:從病房到星空的啟示
那張病床上的畢業照,最終成為多重社會命題的顯影劑:
對教育:當應試教育擠壓德育空間,班主任堅持組織拍攝的行動證明,“人”的培養重于分數;
對醫療:從華西醫院到縣醫院轉診鏈條中,人文關懷如何融入臨終醫療體系?
對法律:網暴者叫囂“起訴”的背后,是網絡平臺對惡意言論監管的失效。
任同學離世后,家屬婉拒了所有捐款,只留下一個請求:“請記住他曾熱烈活過”。當儀隴中學的教室再次坐滿備考的學生,那個空座位上未寫完的青春,已然化作星塵——提醒我們教育的終極使命,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去,如何在永恒的缺憾中珍惜當下的緊握。
據人民日報、九派新聞、紅星新聞等報道,那張拍攝于2025年5月17日的畢業照上,任同學的笑容永遠定格在儀隴中學的集體記憶里。當同齡人踏入中考考場時,他的生命課已然結業——用最后的力氣告訴世界:有些告別不是終點,而是以另一種方式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