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虛假擺拍毒害網絡空間
近日,一則“女子高鐵上被掌摑后獲賠18萬”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引發廣泛關注。然而,事實卻令人大跌眼鏡,該視頻系擺拍。發布者為吸引眼球、獲取流量,自編自導自演了這一事件,從“被掌摑”到“獲賠18萬”,整個過程都是精心策劃的虛假劇情。目前,相關平臺已對該賬號進行了封禁處理。(5月13日北京日報)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虛假擺拍事件層出不窮。從“小學生在巴黎弄丟寒假作業”,到“單親父親抱孩子跑外賣”,再到如今的“女子高鐵被掌摑獲賠18萬”,這些擺拍視頻往往打著真實事件的幌子,利用公眾的同情心、正義感等情緒,在網絡上迅速傳播,短時間內便能收獲大量關注和流量。
虛假擺拍的危害不容小覷。一方面,它嚴重擾亂了網絡傳播秩序。網絡本應是真實信息交流和分享的平臺,但虛假擺拍視頻的泛濫,讓網絡空間充斥著大量不實內容,干擾了公眾對真實信息的獲取和判斷,使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被淹沒在虛假信息的洪流之中。以“女子高鐵被掌摑獲賠18萬”為例,該視頻在網絡熱傳期間,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消耗了大量的網絡公共資源,而與此同時,一些真正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另一方面,虛假擺拍損害了公眾的信任。當公眾一次次被虛假擺拍所欺騙,他們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度會不斷降低。長此以往,人們在面對網絡上的各類信息時,都會持懷疑態度,這不僅影響了正常的網絡社交和信息傳播,也破壞了網絡生態的健康發展。就像之前的“賣慘帶貨”擺拍事件,讓許多消費者對直播帶貨產生了信任危機,即便遇到真正需要幫助的帶貨者,也會心存疑慮,不敢輕易下單。
虛假擺拍屢禁不止的背后是“流量至上”的錯誤觀念在作祟。在網絡時代,流量意味著關注度、影響力和經濟利益。一些MCN機構和內容創作者為了迅速獲取流量和經濟回報,不惜違背道德和法律底線,采用擺拍、造謠等手段來吸引眼球。他們忽視了內容創作的真正價值,即提供有深度、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與觀眾建立真實的連接。
平臺作為網絡內容的傳播載體,應承擔起主體責任。要進一步優化審核機制,將技術識別與人工審核有機結合,提升運營把關效能;完善投訴舉報監督渠道,對虛假擺拍賬號從嚴處罰,及時封禁,形成有效震懾。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虛假擺拍的法律責任和處罰標準,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此外,媒體和公眾也應積極參與到治理中來,媒體要發揮監督和引導作用,對虛假擺拍事件及時曝光和批評;公眾要提高辨別能力,不盲目跟風傳播,共同維護健康的網絡環境。
網絡虛假擺拍是一顆毒瘤,毒害著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其危害,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待虛假擺拍行為,通過多方努力,還網絡一片清朗空間,讓真實和有價值的信息在網絡上自由傳播。
- 莫讓虛假擺拍毒害網絡空間
- 近日,一則“女子高鐵上被掌摑后獲賠18萬”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引發廣泛關注。
- 05-29 關注:5
- 溶洞排污引公憤,責任倒查彰顯環保決心
- 近日,張家界慈利縣溶洞遭排污成“糞坑”的視頻引發關注,溶洞內黃綠色污水令人痛心。經調查,涉事養殖場存在多項違法違規行為,甚至阻
- 05-28 關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