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大學生“村官”創業帶來雙贏
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特殊群體。對他們來說,“村官”是一個職業,還是走向創業的基石?
2005年,成都市啟動“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計劃。2009年底,成都市在全面調研大學生“村官”發展動向的基礎上出臺文件,提倡大學生“村官”在崗創業,并將其作為引導高校畢業生服務基層的長效機制之一。
在崗的大學生“村官”能否創業,怎么創業?幾個月來一直備受關注。
這種關注背后,更大的話題則是大學生“村官”“服役”期滿后的路徑選擇。他們能否扎根基層?能否走出一條不同于歷史的“上山下鄉”之路?
答案正在逐漸變得清晰。
2005年到2007年,成都一共招募大學生“村官”4222名,期滿后續簽1388人,中途離開1306人,期滿離開1628人。2008年后招募的大學生“村官”服務期未滿,暫未統計。成都市人事局學生就業指導與市場管理處處長黃通貴介紹,“目前情況看,絕大多數大學生村官‘服役’期滿后,選擇了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很少一部分選擇創業。在崗創業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途徑,也是政府引導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一種探索。在成都市將二、三圈層的農業項目創業作為創業扶持重點的背景下,選擇在農村創業,不失為他們的一種出路。”
2009年底,成都市在崗大學生“村官”總數達到6670名,其中具有涉農專業背景的“村官”比例不到1%。目前,已有420多名大學生“村官”開始在崗創業。
創業一年拿了200元“分紅”
人物:李顏琰
“村官”合同: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新津縣新平鎮太平社區村主任助理
創業項目:打造綠色蔬菜基地
談起一年多來的創業過程,李顏琰感慨頗多。從分不清韭菜和麥苗,到侃侃而談如何栽種才能使小番茄有最佳口感,李顏琰和同學們打造的綠色蔬菜基地已從最初的4個大棚,發展到今天的10個大棚,今年計劃還要增加5個。產量也從最初的一季畝產1500—200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3000—4000公斤。
創業念頭源于“村官”的本職工作。“工作中接觸到很多農業知識,對一些先進的種植技術有所了解,覺得可以在村上試一試。”李顏琰說,2009年1月,她和其他10位大學生“村官”創立了新津縣大學生志愿者合作社,搞起大棚種植,并得到扶持資金20萬元。
“我們種的蔬菜主打無公害健康牌,不使用農藥、化肥。”合作社隊長、另一位大學生“村官”李思辰說,這樣種出的蔬菜很受歡迎。他們第一次在新津縣彩虹橋市場擺攤賣菜,很快便銷售一空。首戰告捷,合作社盤算著在蔬菜上貼上標簽,形成品牌,進軍超市。誰知因為規模小、產量少,達不到超市最低進貨量而擱淺。現在,合作社的蔬菜主要銷往農貿市場和農家樂,但尚未實現盈利。
盡管如此,去年年底,合作社還是給每人“分紅”200多元,“主要是鼓勵大家。”李顏琰笑著說。
“今年的任務是擴大規模,種植一些附加值高的產品,最后打入超市,實現盈利。”李思辰說,因為大伙兒沒有農業專業背景,缺少經驗,去年主要是學習種植技術,今年才開始試著種植技術相對復雜的蔬菜。現在,合作社已經試種了兩個大棚的黑茄子,長遠目標是把種植面積擴大到100畝。
坐擁豐富產品資源創業第一年為何虧損
人物:呂新建
“村官”合同:2005年11月至2009年11月雙流縣正興鎮官塘村村主任助理
創業項目:農副產品營銷
呂新建說,自己創辦的雙流縣錦云頂農副產品營銷專業合作社剛剛度過艱難的創業期,走上了正軌。
作為成都市第一批大學生“村官”之一,呂新建在官塘村村主任助理位置上已干了4年。他發現,正興鎮有十幾家農業合作社,產品豐富,但一直缺少一個有力的銷售合作伙伴。幫助本地農產品打開銷路是他“村官”任上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成為他創業的靈感來源。2009年7月,呂新建走上創業道路。合作社啟動后,呂新建獲得了鎮政府補貼的3萬元啟動資金和8萬元貸款,還申請得到YBC(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1萬元創業補助。
坐擁本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但創業第一年卻虧了。“銷售挺好的,但包裝和宣傳成本沒有控制住。”他總結說,創業之初缺少經驗,以后還要不斷調整方向。
呂新建看好附加值較高的有機大米的前景。通過在阿里巴巴網上宣傳有機大米,他們得到很多訂單。“有人開口就要7噸,但是鎮上的有機大米生產合作社去年只是試驗種植,產量只有3噸,不得不婉拒訂單。”他不無遺憾地說,“但有機大米會成為我們未來的贏利點,只要產量提高,我們肯定會賺錢。”
他告訴記者,未來中國消費觀念的轉變會給有機農產品帶來非常大的市場,這也是他全力投入有機大米銷售的主要原因。他代銷的1.5萬公斤有機大米,今年元旦上市,不到3個月時間就銷售一空,銷售額達27萬元。
做品牌走高端路線
人物:何維思
“村官”合同: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青白江區龍王鎮三方村村主任助理
創業項目:開發高端食用菌
成都市青白江區龍王鎮三方村村主任助理何維思的“村官”合同將在今年8月到期,他已決定續簽一期。主要原因是,自己和其他兩位“村官”在龍王鎮創辦的農業公司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經過近半年的經營,他們前期種植的平菇、金針菇已帶來兩萬多元盈利,新開發的高端食用菌靈芝也進入出菇階段。
何維思當上“村官”后,第一個任務就是協助村上成立農業公司,熟悉了工商、稅務登記等流程,但他認為,在“村官”任上,更重要的收獲是找到了創業方向。“在村上工作,對當地農業產業發展情況了解比較充分,發現本地食用菌這個優勢產業沒有做強,而且當地農民在這方面積極性非常高,整個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畢業于西華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的何維思在家里開辟了一個實驗室,專門做菌種的前期對比實驗。在育種上小有所成的他在生產過程中卻遇到了難題:原計劃去年10月投產第一批食用菌,準備過程中卻發現自己欠缺具體的操作技巧。在青白江區農發局的幫助下,他們去崇州一個食用菌廠實習了一周,突擊學習裝袋、燒鍋爐等操作細節。“這些看著簡單的過程,只有在實際動手的時候,才知道處處都有經驗。”
在何維思看來,當地農業大有可為。他們開發的靈芝等高端食用菌技術成熟后,準備進一步向周邊村民推廣。同時,他們還嘗試發展生態養殖。利用廢棄的菌袋作為種植青飼料的肥料,再以青飼料喂養野雞、野鴨。這些生態農產品瞄準的是酒店和高端農家樂的湯鍋原料。
“今后將會走品牌道路。通過農業認證,發展專有品牌,爭取打入超市。”何維思說。
期待大學生“村官”創業帶來雙贏
“這是個雙贏的局面。”黃通貴如此評價,“鼓勵大學生‘村官’在崗創業,不僅是對其自身道路發展提供助推力,更重要的是涉及農業發展的未來的長期考慮。”
在他看來,大學生“村官”在崗創業不僅為服務期滿開辟了“出口”,還有明顯的“帶動”效應。大學生“村官”創業一般不是單兵作戰,通常是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他們學歷層級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善于接受新技術,可以帶動農業向節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同時可以帶動周圍農戶思想觀念的更新,一起創業,或者租用農民的土地、雇傭農民到項目里工作,也為當地村民帶來好處。
但是,大學生“村官”創業絕不是一條坦途。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胡光偉認為,創業是高風險的活動,不僅要具備貨幣資本,還要具備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這兩個要素。“學校里學到的都是基本的東西,市場經濟到底怎么回事,都需要慢慢學習。”同時,大學生“村官”創業以農業項目為主,農業的產業特點對盈利也有一定影響。“農業項目投入大、周期長,不可能立竿見影。而且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飯,風險不低。這些在創業的時候應該明白,要有充分準備。”
發布時間:2019-11-25 作者:大學生新聞網來源:大學生新聞網 瀏覽:
- 河北大學生村官王冀川
- 王冀川,男,河北張家口人,1987年9月出生,2009年10月入黨,大學本科學歷,管理學學士學位,國家初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 07-10 關注:6
- 河南大學生村官朱長春
- 朱長春,1981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畢業于鄭州大學,現任封丘縣陳固鎮東仲宮村支部委員、新鄉佐今明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 07-10 關注:8
- 黑龍江大學生村官鄂麗君個人事跡
- 鄂麗君,女,黑龍江人,2012年7月畢業,是一個有著英語教育和行政管理雙學位的姑娘,是黑龍江省穆棱市2012年選聘的大學生村官
- 07-10 關注:6
- 湖北大學生村官汪學東同志個人事跡簡介
- 汪學東、男、大冶靈鄉人、1984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2012屆大學生村官,現任大冶市靈鄉鎮賀鋪村黨支部副書記
- 06-27 關注:17
- 湖南大學生村官李黎
- 李黎,男,漢族,中共黨員,1985年12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湖南省岳陽縣人,是湖南省首批大學生村官之一
- 06-05 關注:14
- 吉林大學生村官修占伍
- 修占伍,男,吉林前郭人,研究生學歷,農學碩士學位,是吉林省2013年選聘的大學生村官,先后擔任過延吉市小營鎮吉興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 06-05 關注:11
- 江蘇大學生村官朱虹
- 朱虹,女,江蘇無錫人,2006年1月畢業,是無錫市錫山區選聘的大學生村官,先后擔任東港鎮團委副書記和東港鎮山聯村黨總支副書記。
- 06-05 關注:13
- 寧夏大學生村官張萬福
- 張萬福,男,漢族,1987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寧夏中衛市海原縣七營鎮張堡村人。于2012年被選聘為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大學生村官
- 06-05 關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