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女、甘肅成縣人、中共黨員,2012年6月畢業,是甘肅省2012年選聘的大學生村官,擔任雞峰鎮長溝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在村民眼里她是熱心幫助大家解決問題的大學生村官,更是致富帶頭人。2013年10月在村黨組織換屆選舉中被推選為長溝村黨支部書記。在她的帶動下,通過互聯網將村里的土特產熱銷網絡,2015年她被團中央評為“中華全國青聯第十二屆委員”,并授予“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甘肅省五四青年獎章”;“隴南市道德模范”;“隴南市優秀大學生村官”;2016年被甘肅省委評為“甘肅省優秀黨務工作者”;農行杯“脫貧攻堅甘肅行動”優秀人物;“全市精準扶貧優秀大學生村官”,“隴南市政協委員”,連續3年“成縣優秀大學生村官”。她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合作社+農戶+電商+市場”的黃金大道。2015年她受國務院扶貧辦邀請參加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并作了題為《電商走進大山深處扶貧緊盯偏遠山區》的交流發言。曾多次引來了國務院扶貧辦、團中央等領導的多次調研。
暖民心
做村民的“貼心小棉襖”
初到村時,鄉親們見來了一位女大學生村官,都感到新奇,同時也充滿了質疑:一個剛出校門的小姑娘,能為村里辦點啥事?于是她就住到村里學習,一個星期下來誰家幾口人、有哪些經濟來源她都了然于心。
每到節假日,張璇都要到低保戶、困難戶家看看,給他們解決一點小問題。每星期都會買一些生活用品、食品看望高齡老人,幫助他們做點家務事。為了讓群眾遇到困難能第一時間告訴她,便制作了便民服務連心卡,發給全村人。此后,張璇的電話成了群眾的民生熱線。當她看到村委會和學校破舊,一到雨天就漏雨,村里自來水也形同虛設,看到這種情況,她積極想辦法尋求幫助,最終在省司法廳的幫助下維修了村委會、學校和自來水。由于村里道路狹窄泥濘,她就想辦法爭取各方面支持硬化了村社道路。
隨著各項工作的逐步開展,張璇逐漸認識到,雖然村民的事情大多是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等一些紛雜瑣事,但群眾利益無小事。要讓村民信任自己,必須從一件件小事情做起,讓村民打心底里覺得溫暖。
為民慮
閉塞的小山村致富路在何方?
她所在的長溝村、草灘村不僅偏遠,而且信息閉塞落后,這里的村民不像城市里人一樣集中居住,有的在這個山頭,還有的在那個山頭,是典型的特困山區之一。通過走訪群眾發現村里的農戶并不富裕,家家戶戶的核桃、土蜂蜜、土雞蛋都在家里擱著,有的甚至都發霉了,為什么不賣掉?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她。村主任說:“村里雖然土特產眾多,但要是拿到縣城去賣,光路費就得花費幾十元,拿到鎮上的集市上去賣,家家戶戶都有,更談不上能賣個好價錢。”
她心想“這么好的寶貝,如果把它都賣了,不就能幫助群眾增收了嗎?但是賣給誰?如何賣呢?”這時,縣里開始鼓勵大學生村官做農村電商,使她突然茅塞頓開,決定用網絡幫助村民解決農產品銷路不暢,群眾增產不增收的“難題”。
培訓后,注冊了“雞峰山珍品”淘寶店,上架了村里的原生態農產品。初期,沒有啟動資金,她就懇請向父母借10萬元,用于置辦產品包裝、商標等。隨之挨家挨戶的走訪,一個村又一個村的摸底,哪個村子誰家養了多少只土雞,誰家養土蜂等都密密麻麻的記錄在隨身帶著的一個小本兒上。老百姓對電商很陌生,她就一點點耐心講給他們聽,做給他們看。為幫助鄉親們賣土特產,張璇風里來,雨里去,不到一年穿壞了五六雙運動鞋。有幾次,好不容易收了一籃土雞蛋,可由于剛下過雨,路上滑,她不慎摔倒,雞蛋全破了,蛋液流了一地。張璇沒有放棄,爬起來,提著空籃子又挨家挨戶收購。
隨著網店經營時間的推移,她發現本地區網店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要想做的更好必須做出有自己特色的產品,通過一段時間的市場分析,著眼于長溝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結合扶貧開發和產業培育相結合的思路,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始鼓勵動員村里貧困戶22戶周邊村11戶發展放養土雞試點近1萬只。幾個月過去,土雞到了出售的時間,憑借綠色健康品質,她借助微博、微信宣傳長溝村生態土雞,通過網店銷售土雞、親自跑各單位、高速公路、農家樂、餐廳等推銷土雞,她手里一直拿著長溝村全景照片及農戶土雞放養資料給客戶看,邀請客戶到村里參觀,她通過不懈努力,不到半月時間,長溝村生態放養土雞高出市場價格20%-40%的價格基本被訂購完了,她說:“幫助群眾做事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為了不讓群眾跑路,本縣城客戶她都是親自送貨上門;由于土雞屬于生鮮產品,屠宰洗凈后,真空包裝,再附上冰袋,順豐最多48小時可安全運送到客戶手中。
現如今,在她的帶動下,以村級網店為平臺,以特色產業基地為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廣泛聯系特色農產品專業戶,不斷帶領村民擴大特色產業規模,生態土雞放養近3萬只、土蜂養殖7410箱、激發婦女老人制作特色手工藝品4大品類,核桃11萬畝及中藥材種植1千多畝等產業逐步走向了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形成了“合作社+農戶+網店+市場”的發展模式。一根網線、一臺電腦、不出村子,就把村里的農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特色鮮明、成效明顯的“彎道超車”之路,電子商務已然成為山區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利器。
謀民利
用電子商務打開小山村的“致富之門”
近三年的發展,張璇帶領村民通過電商實現了“致富夢,尤其是在帶動貧困戶增收方面作用更加突顯,依托電子商務倒逼了農業特色產業結構調整,極大的調動了群眾發展的積極性,增強了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是為老百姓代銷農產品,在她的幫助下,帶動貧困戶、返鄉青年、未就業大學生等開辦網店34家,微店48家,依托28個合作社以及3處自建縣城供貨服務點,帶動貧困戶就業,解決就業崗位14人,創業團隊49人,通過“一店帶一村帶多戶”的網店帶貧機制,與貧困戶簽訂帶貧協議,幫助1271戶貧困戶以及三個鄉鎮非貧困戶銷售農特產品,確保了貧困戶增產增收。帶動貧困戶441人實現了產業致富,大學生13人創業。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宣傳營銷,網店、微店、分銷、拍拍、認購等途徑幫助農戶銷售20多種農特產品471.66萬多元。二是代購生產生活用品、代繳話費及信息咨詢等便捷服務,達到了既便民又省錢的目的,就連村民看病也方便多了。三是依托自然優勢,帶領群眾發展山區放養土雞、養殖土蜂,在張璇帶領下按季度循環養殖,成立專業合作社4家,依靠“認領養模式”出售,產業發展了,群眾的收入也有了實實在在的保障。四是她把自己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基金5萬元用于幫助11戶貧困戶發展生態土雞養殖;她還各方爭取項目,得到市縣農牧局對專業合作社的養殖扶持資金30萬元,帶動貧困戶發展養殖產業,爭取扶貧辦道路硬化項目,為電商發展奠定基礎。五是發展鄉村旅游,幫助村民開辦農家樂5家,實行網上訂餐制,客人來了就會吃飯,就會住宿,就會購買群眾家中的農特產品,戶主收入翻了幾番。六是她發起了“生態黑豬認購活動”,幫助貧困戶16戶先拿訂金再養黑豬。七是認購成縣“百年老樹核桃”,每棵樹都有編號,核桃成熟后再核桃包裝好郵寄給顧客,截至目前被北京、上海、廣州等顧客認領70年以上老核桃樹96顆。八是在去年底,她打算建立農產品加工、吃住游玩一條線的生態莊園,她的方案終于贏得了投資企業的認可,并投資建設,前期100萬基礎基地擴建已經完工。從土雞蛋一個5毛錢到1.8元,土蜂蜜15元一斤到60元,土雞一斤10元到20元的突變增收,讓村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好處,兩個村2015年也率先實現了脫貧目標。
通過開展電商扶貧,張璇的的村官公益活動越做越好,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及企業給她捐贈衣服、書包、學習用品不計其數,還有的給特困學生14人常年捐助幫扶。張璇常說:“這里的村民需要我們,這就是我堅守下去的理由。我會繼續做好村民的貼心人和引路人,繼續把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做實做好,讓老百姓生活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