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后,王佳偉沒有像多數同學一樣去追求城市的繁華,而是選擇了農村。他知道,一個更廣闊的天空,在等待著他展翅翱翔。
2015年10月,王佳偉來到河北省涉縣龍虎鄉三里峧村擔任書記助理,一年后任副書記,今年2月兼任龍虎鄉大泉村第一書記。
“學生時代沒有經歷過的,在基層幾乎嘗了個遍。”兩年時間里,王佳偉變得更加穩重、踏實、自信,既體會到付出的艱辛,也收獲了群眾的信任與好評。
大泉村是一個人口僅500多人的小山村,距離縣城40多里,集體經濟基礎薄弱,是全縣58個重點扶貧村之一。經過幾屆村干部的努力,村民的生活雖有所改觀,但距離小康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王佳偉從前任手中接過脫貧“接力棒”,緊緊牽住脫貧攻堅“牛鼻子”,短時間內就打開了局面。
村里有一條從鄰村引水的自來水管道,由于年久失修,管道滲漏嚴重,村民用水“時斷時續”。為了徹底解決村民吃水難、用水難問題,王佳偉多次與縣水利局機井管理處負責人溝通,商討解決辦法,同時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更換自來水主管道。經過一個多月的奔波忙綠,終于使家家戶戶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
隨后,王佳偉又著手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街道亮化問題。在縣有關部門的幫助協調下,河北英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捐贈了20盞太陽能路燈,夜間村民出行方便了,村里的文化活動也豐富了起來。
“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難題解決之后,我就想著尋找致富門路。”通過調研,王佳偉發現大泉村山地、坡地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適宜,十分適合種植連翹、柴胡等中藥材。他多次到縣扶貧辦申請中藥材種植項目,幫助貧困戶選購種子、種苗,到田里指導農戶平整土地、施肥下種。無論村民遇到什么難題,他都會盡力給予幫助。有一次,田里的連翹出現了一種黑色蚜蟲,眼看著葉子一片片枯黃下來,10多個貧困戶心急火燎地找到王佳偉,王佳偉第一時間邀請專家趕到地頭查看分析病情,確定防治方案,并和貧困戶一起兌藥、噴灑,直至病害消除。
隨著中藥材種植戶逐漸增多,種植技術成為最大瓶頸,王佳偉聘請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做技術顧問,定期到村里進行技術指導、開展培訓講座,徹底掃除了致富路上的攔路虎。在王佳偉的帶領下,大泉村黨員干部齊心協力,共發展中藥材500多畝,產業扶貧初見成效,大泉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藥材村。
“產業扶貧路子要越走越寬。”在村里,王佳偉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口頭禪。大泉村常年光照充足,如果能引入新型的太陽能發電,可加快村民脫貧的進程。王佳偉和村兩委干部商議后,決定將村民的屋頂房檐利用起來,把光伏并網發電工程作為下一步精準脫貧的重點項目。
說干就干,王佳偉和村干部先后到武城、祖陽等地考察光伏發電項目,詳細了解光伏發電的效益。他們采用公開招標方式,引來了德州東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安排專人入村規劃、設計。項目一期預計投入40萬元,建成20KW電站,并與縣供電公司簽訂供電合同,每度電國家補貼1.03元,年收益可達10萬元。村兩委按照產業扶貧要求,公開透明、科學合理地分配項目收益,60%用于貧困戶,40%為村集體收入,實現了貧困戶和村集體的雙贏。
“有了光伏發電項目,村集體每年就會有收入,就能為村民辦許多實事,我們對今后的發展越來越有信心了。”村會計江翠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