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短打武生服、頭戴雙龍戲珠盔的美湖鎮2017級大學生村官林巧生“全副武裝”,在臺上踢腿、翻身,緊接一個跺泥,綠臉瞬間變成紅臉,一揮綢扇,紅臉又變成了藍臉……短短幾分鐘,他已不露痕跡變換了十余種臉譜。
網絡自學變臉
旨在弘揚和發展優秀戲曲藝術的央視戲曲頻道,開播于2001年。小學的林巧生瞄了一眼,從此人生就有了一點改變。
林巧生是福建泉州人,2017年大學畢業在泉州市德化縣美湖鎮上岸村任職大學生村官。他小學那會,寬帶網絡尚未普及,人們的興趣和認知都相對狹窄,林巧生在電視里面看了一眼變臉,就被吸引且癡迷。
電視一晃而過,自己家還沒有電腦,林巧生就跑到父親好朋友的家里去觀看和下載變臉視頻,而后少年就回家細細揣摩,自學變臉。
每逢假期清晨,在福建泉州的公園里,便多了一位自學變臉的少年;通過訓練,他已能變換出幾張面孔了。
2013年,林巧生高三。經過高中母校的推薦,他以藝術特長生的身份參加并通過了西南交通大學藝考選拔,大學給了林巧生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舞臺,他不斷鉆研變臉藝術,在校內外的演出也越來越多。
拜師再學變臉
盡管小有名氣,林巧生一直有一個心愿,就是想通過拜師更加系統地了解和學習川劇藝術。于是林巧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尋找變臉大師。
一次偶然的機會,林巧生在網上看見了四川省川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國家一級演員、文化部“變臉絕藝王”毛庭齊老師的變臉,一瞬間就被他與眾不同表演所吸引。毛庭齊老師的表演輕松自然,神秘莫測,快慢結合,甚至能出其不意地變出胡子來,令人嘆為觀止。
半年多的追尋,林巧生找到了毛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毛庭齊老師將林巧生收入門下,林成為了他變臉門下的大弟子。
“拜師以后,師父不但對我傾囊相授變臉表演的動作、技巧、神韻,在我迷茫的時候他還教我為人處世的道理。”
得遇名師,林巧生如饑似渴地開始學習變臉技巧以及戲曲藝術和話劇藝術的精要。
“相由心生,相隨心變。”林巧生說,“川劇變臉是將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變化外化出來,表現在人物臉譜的變化上,這是變臉的核心所在。”如川劇《白蛇傳·金山寺》一折中,法海手拿紫金鐃缽與白蛇斗法,紫金鐃缽剛出場時,是一張可愛的笑臉,人畜無害;當他與白蛇相遇,一轉身就變成怒火中燒的紅臉;當鐃缽自認為已經用缽扣住了白蛇,心中竊喜,瞬間又變成一張笑臉;欲伸手擒蛇,卻發現白蛇已經不知所蹤,氣得變成灰色的沮喪臉。
“變臉”為大學生村官
17年來到上岸村任職,不久就迎來一次慰問貧困戶的走訪入戶,當時林巧生還沒有完全從大學這座“象牙塔”中走出來,在跟貧困戶交談的時候還不時用普通話,貧困戶對他愛答不理反而跟村干部交談甚歡,林巧生心中產生了些許茫然和失落。
事后,書記語重心長的對林巧生說,大學有大學的特點、農村有農村的實際,做好農村工作就要放下身段,要把自己當成上岸村人,學會用接地氣的閩南語跟農民交談。從這以后林巧生就改變了交流的方式,多用方言土語跟村民們打交道。
2018年5月,林巧生到華西干部學院參加中組部和農業農村部聯合舉辦的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班。同班同學有來自福建、江蘇兩地的180余名村官,他在文娛環節表演了自己的變臉,博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
10月份上海舉行的“首屆川劇變臉藝術公益大賽華東賽區比賽”,林巧生作為特邀嘉賓做了開場表演;剛剛過去的11月19日,林巧生任職的上岸村所在的美湖鎮舉辦的“古樟小鎮第二屆民俗文化旅游節”,林巧生為為數千海內外賓朋表演變臉,演出效果都比較滿意。通過在公共場合的變臉表演,觀眾很好地記住了上岸村的這位大學生村官。
雖然上臺演出的機會不多,但在工作之余,林巧生依然繼續精進他深愛的變臉藝術。在這個過程中,針對傳統變臉臉譜制作工藝存在的短板,林巧生已經自主研發出了傳統方法無法實現的超仿真臉譜,表演效果會更好。
“變臉只是我的業余興趣,能把川劇變臉藝術帶到山間田野,讓村民在家門口看變臉,我已經很滿足了。”林巧生說,從校園到村官,也可以說是一種“臉譜”的變換。
“村官雖小,基層工作看起來也是瑣碎繁雜,但這里承載著我們最真實的夢想。”他認真地說,現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投入到工作當中,當一只腳踏入基層的那一瞬間,發現自己已經愛上這片土地。習總書記在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我想作為大學生村官,唯有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積極適應鄉村振興的發展新趨勢,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將汗水揮灑在助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他要俯下身子,扎根基層,在基層的泥土中綻放出青春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