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的法律法規,但是法律法規制定出來之后作用如何,關鍵是看公民懂不懂法制。所以我們要經常開展法制教育,企業也一樣,特別是國有企業,更需要重視法制教育。小編在一份報紙上閱讀過一篇國企單位法制教育心得體會,里面的內容很有道理,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中國古代5000年的歷史,各個朝代都竭力推行德制,可是如果有些人真的沒有“德”,那的德制只能是浮云要是盜賊、人犯,從小接受過法制教育,有著滿心道德,那他們還會成為罪犯嗎?不會。所以,解放了以后,我們推行的是“法制”。作為從事生產經營的國有基層企業,一定要聯系企業自身實際,要把依法治國的理念,延伸到依法治企的工作實踐之中,這樣才可取得實效。
一、堅持領導帶頭,提高依法治企的能力
國企既是法律法規的重要實施者,也是法治社會的建設者,必須在依法治國中樹形象、做表率,對外依法經營,對內依法治理,大力培育企業法治文化,努力夯實法治社會基礎。
依法治企,企業各級領導干部要做到“五個帶頭”:帶頭學習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帶頭學法、用法、依法行政;帶頭嚴明政治紀律,做到言行一致、令行禁止;帶頭執行黨紀黨規,守住“底線”,不越“紅線”;帶頭遵守企業規章制度,做表率、做示范。在做到五個帶頭的同時,要不斷提高運用法律思維、法治方式、法律手段,依法依規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能力、依法依規處理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問題的能力、依法依規解決職工矛盾和利益訴求的能力。
二、堅持與時俱進,實現依法與創新相結合。
創新的重點在于推動企業依法經營、管理的進程,在現行法律法規框架內加速企業發展,促使企業行為盡可能貼近法律、法規。面對依法治企與創新發展的新課題,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觀念和思維,深刻理解依法與創新的內涵,理清依法基礎上創新的思路,做到“創新理念科學,創新基礎扎實,創新手段可行,創新目標現實”。
“創新理念科學”,就是要遵循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敢于對原有的法規、規章和執法方式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創新基礎扎實”,就是突出創新發展與依法治企的緊密結合,創造性的運用法律于管理之中,把企業的全部工作納入法治軌道,推進企業生產經營健康、快速發展;“創新方式可行”,就是依照法律、法規的原則和規定,創新依法決策機制,創新依法經營形式,創新依法保護方式,創新依法維權手段;“創新目標現實”,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法律、法規賦予的權力,最充分的發揮各行各業資源的優勢,盡可能的規避經營風險,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三、堅持依法辦事,促進決策法制化。
法律法規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規章制度是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經驗的科學總結。因此,企業的領導干部要自覺運用法律及規章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做遵紀守法的模范。要強化企業科學管理,依法管理企業的人、財、物,以法律人、以法管事、以法運營。要重新梳理舊有的企業運營管理思維、模式、手段和制度、機制,使之更符合“依法治國”、“依憲治國”頂層設計的國家思路。企業的決策必須納入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的軌道。四、堅持依法經營,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
現在,國有企業的資產規模在不斷增大,在企業深化改革、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和國際化經營領域任務繁重,面臨的法律環境也更加復雜,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迫切需要我們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防范機制,有效維護國有資產安全。
一是必須注重企業規范與自律。培育產權清晰、自主經營、行為規范的市場主體是企業改革的目標,市場主體的建立和運轉,必須適應現代市場體系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基本特征。企業要在市場中立起來,健全的內部控制規范,嚴格的守法經營制度、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是市場主體成熟的必由之路。
二是必須卡住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的關鍵環節。依法管理是企業立足的前提,規范經營是發展的基礎,要嚴格控制投資,真實掌握對方資質、依法簽訂合約、嚴格履行合同,違約追究等關鍵環節,控制企業經營風險。
三是建立強有力的監督制約機制。要強化國有企業的監督與制約,科學配置權力,防止國企管理者權力過大,防范并破除各種非法利益同盟。把產權制度改革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合起來,實現產權管理和運作的科學化,有效遏制國企高管尤其是“一把手”濫用權力、決策不科學不民主帶來的巨大風險,使國企發揮出應有的效率與活力。
總之,市場經濟首先是法治經濟,依法治企是企業走向市場的時代選擇與必由之路。國家要依法治國,社會要依法治理,作為一個企業就要依法治企。對于國有企業來說,法制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任重而道遠,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標簽: 法制教育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