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一起討論別人的時候,常常會說別人的德行不行。德行,是一個人品質的體現,和認得素質等很多方面有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德行〉篇》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認真研讀這篇文章。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編撰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說。全書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則,主要記述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二百多年間十足階層的言談風尚和瑣聞軼事。因《世說新語》集中反映了魏晉時期的名士風度,因此魯迅先生稱之為“一部名士底教科書”。
縱觀全書,可以看到魏晉時期系帶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了解到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獲得寶貴的歷史資料。書中有不少記載記錄了這段正式的歷史,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魏晉名士既要全身遠禍,又要填補精神上的空虛,緩解精神上的痛苦,便轉而清談、飲酒、服藥、隱逸,這就形成了時代獨特的社會風尚——名士風度。
名士們極為注重內在的修養,本書把《德行》篇作為首篇,就很能說明問題。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是所謂的“孔門四科”。《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孔子數千弟子中,佼佼者分占四科之冠。
《世說新語》一書對擁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進行了大力的贊揚,其中《德行》篇就主要是記敘并贊美人的優秀品德的。《世說新語》所贊美的優秀品德主要集中在清廉、重義、孝悌等方面。
清廉者主要表現為生活簡樸,不愛浮名。如《德行》篇所記載的:“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擊啟用為吳興郡”。周鎮從臨川郡解任坐船回到京都,還來不及上岸,船停在青溪渚。丞相王導去看望他。當時正是夏天,突然下起暴雨來,船很狹窄,而且雨漏得厲害,幾乎沒有可坐的地方。王導說:“胡威的清廉,哪里會超過這種情況呢?”王丞相立刻起用他做吳興郡太守。
重義者主要表現為提他人著想,不計個人利害。如《德行》所載:“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復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庾亮所乘的馬中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告訴他,叫他把這匹馬賣掉。庾亮說:“賣它,必定有買它的人,那就要害到它的買主了,怎么可以把對自己的不利轉嫁給別人呢?從前孫叔敖殺死兩頭蛇,以保護后面來的人,這是古時候被傳為美談的事情,我學習他,不也是很明智嗎?”
雖然魏晉名士對于德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那并不完全是一種自發自覺的追求,而是含有一定“被迫”性質的。為什么魏晉名士們特別注重孝道?魏晉時期,統治者們出于政治需要,鼓吹以孝治天下,何晏、嵇康等人曾以“不孝”之名被殺,導致人們被迫以盡孝道,所以,《德行》篇就講述了大量關于孝的故事。
孝行是鞏固家庭的基礎,《德行》里有好幾則文字從多方面宣揚了孝行,甚至說它的感染力無窮,不但能感動冥頑不靈者,還能驚天地而位鬼神,于冥冥之中善有善報,讓孝子得到“純孝之報”。如“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于是感悟,愛之如己子”。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恭敬,他曾在另一張床上睡,后母暗中拿刀去砍他;碰巧王祥因小便起床了,后母一刀砍空,只砍在被子被子上。王祥回來后,知道后母非常恨他,便跪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后母因此受到感動而醒悟過來,從此疼愛王祥就好像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
道德品行是適應社會和統治階級的要求而產生的,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有所改變。《德行》是劉義慶《世說新語》的第一門,共47則,記述了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認為值得學習、可以作為準則和規范的言語行動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當時的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