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作為開篇詞,這首《臨江仙》不僅勾起了我們的回憶,同時也把我們帶到了那段群雄割據的歲月。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五個時段:黃巾起義、董卓掌權、群雄爭割、三分天下、三國歸晉。東漢末年,宦官當權,民不聊生。張角兄弟因看不慣朝政腐敗,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黃巾起義。同時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為朝廷效力。投靠了劉焉、劉恢。因滅黃巾軍立功被任平原令,開始擁有一支人馬,勢力也逐漸壯大。漢靈帝死,少帝繼位。十常侍誘殺何進,袁紹等領兵誅殺宦官,西涼刺史董卓趁機進兵京師、驅逐袁紹、滅丁原收呂布、廢少帝立獻帝,曹操曾想殺害董卓,但未成功。諸侯聯軍抗董,雖戰敗,但因王允設下的連環計,最后也被呂布所殺。經過官渡之戰,曹操滅了袁紹、呂布,勢力迅速壯大。劉關張三人三顧茅廬后,使諸葛亮最出山輔佐劉備,并提出了聯吳抗曹等計劃,使劉備的大業扎下了結實的基礎。經過火燒博望坡、新野、赤壁之戰,打退了曹操。從此,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曹操占據北方,劉備占據西蜀、荊州,孫權占據江東。從而魏、蜀、吳三分天下。而后,“鳳雛”龐統死于落鳳坡,關云長敗走麥城,曹操病逝于洛陽,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病逝于五丈原。最后鄧艾偷渡陰平小路,滅蜀,晉國建立。魏國、吳國相繼滅亡。三分天下,合歸一統。
這本書人物描寫栩栩如生,故事有聲有色,羅貫中將《三國志》與民間流傳的故事結合起來。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并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雖然作品中有一些刻意地美化某些人物,但這不僅僅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更是為了用情感的變化突出人物的性格。并且精心提煉情節,增強小說的文學性。這就是與《三國志》最大的不同了。作者將《三國志》 《資治通鑒》等雜亂、原始的材料進行重新組合加工,將破碎的片段用一個個來自史書、民間的各種素材整理、提煉成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情節,刪去了過于荒誕、不符合史實的情節。但是對其中的一些雖違背史實卻不背離情理故事如“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連環計”等卻加以保留,并使它們成為小說中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度龂萘x》雖然保留了許多虛構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故事的生動有趣,但同時又盡可能地靠攏歷史,而在處理兩方面不可避免的矛盾沖突時,它基本遵守的是史實優先的原則,三分虛七分實。“實”是史官文化的成分,“虛”則多為民間文化,使多種文化相結合,才能豐富小說的內容,成為一部名著。
「標簽: 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