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向前的,每個人就像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片葉子,一個人的成就再輝煌,也不過在歷史長河中及其一點波浪而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界近代史》3000字精辟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認真研讀這篇文章。
歷史教材翻翻到了新的一本,本來就語焉不詳的薩拉丁和鮑德溫們已經不再考核,令學生們或興奮或悲傷的宣仁和康乾也被拋在后面。接下來要學習的是《世界近代史》。一者開宗名義曰文藝復興,一者曰鴉片戰爭。于是我記住,文藝復習帶來了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在促進了科學大發展的同時,對資源和市場的渴求帶來了殖民-主義。
但在不再需要考試時,我開始疑問:為何文藝復興會出現?為何文藝復興會在意大利出現,它沒在中國出現,偶然成分大抑或必然大?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的關系成立嗎,為什么?
這些問題又自然地引發了一些更為普遍性的問題:如何在所謂“世界史(歐洲史)”和“中國史”間建立起在時間意義上的雙射?在無法實驗,計量經濟學也無法應用的情況下,如何評價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于是我終于意識到,在學習中記住的歷史,只是我作為一個業余愛好者想要知道的歷史的近似,如同在實數中選擇了整數,如同用簡單函數圖像去形容一條未知的曲線。這種精度還不夠,我想知道得更多。雖然人力有時而窮,過去不可盡知。甚至在單次測量下,連歷史規律本身的存在性都需要打一個問號。作為愛好,我又不須也不能皓首窮經。但我仍愿意在一定的確信度下實現更好的逼近,獲得更多的知識,以支撐更理智完整地思考。我想用空閑的半年時間,復述一個故事,一個百億人講了七百年的故事。并在盡可能精確地復述中,講出屬于我個人的敘事風格。
文藝復興發生在意大利是必然的。在那個以貴金屬為貨幣,不存在現代意義上工業的時代里,用重商主義的觀點無疑會更好地理解那個時代。東羅馬帝國已經衰亡(終于基本上對接了,哈哈!),新航路尚未開辟,地中海貿易為意大利的城邦,特別是威尼斯和熱那亞帶來了財富。也許沒有文章分析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君士坦丁堡對亞平寧半島城邦的影響,但這種貴金屬和奢飾品的轉移至少可以視為一種經濟霸權轉移的象征。金銀通過船只的購買,奢侈品的交易,甚至由于復式記賬法的實行,而在阿爾卑斯山南部積累。
同時,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在12世紀教會的權力達到頂峰,占有極大數量的資源外,教會的入不敷出帶來了田產所有權的轉移和城邦貴族的興起,雖然在財產上還不如教會,但他們畢竟是新的買方,需求曲線上移帶來的必然是更多的數量(也伴隨著更高的價格)。
經院哲學的嚴苛與教會現實的貪腐結合,帶來了求《圣經》再解讀的呼聲。為了反駁阿奎那,更早的亞里士多德等人必然要被請出來,連帶著的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人文主義。不得不說這是古希臘古羅馬人的幸運,是文藝復興時代人的幸運,更是人類的幸運,使得人文主義的風氣從此再一次深深根植于西歐文化,進而伴隨著軍事的征服和文化的侵略,進入到人類整體的文化之中,或隱或現,綿延不絕。而現實變化帶來的對再解讀儒家經典的要求,表現為古文運動和程朱理學的獲勝。體質僵化帶來的再次解讀的呼聲(如李贄,死于1602年)在明末黨政和清軍入關中被沖散了。貧窮帶來的對再解讀《古蘭經》的要求,表現為期望重現穆罕默德征服的原教旨主義。國家經濟瀕臨崩潰帶來的對再解讀馬克思思想的需求,在蘇聯表現為完全否定馬克思主義,隨之而來的解體動蕩和衰退。在東歐那些無法完全自主的國家表現為改抱大腿。在中國則帶來了改革開放的新生,演變至今,是由社會矛盾引發的對再一次解讀馬克思思想的呼聲。
當然,再解讀的版本是多種多樣的,文藝復興引領著藝術的發展,宗教革命則帶來了戰爭。在經濟上,文藝投入的資本充裕了,進行印刷業或者建造教堂繪制繪畫都有足夠富的貴族或教皇支持。同時,人口數量,城市規模都漸漸從上個世紀黑死病帶來的大衰退中恢復過來,也為文藝復興的投入提供了堅實的基矗在政治上,沒有了十字軍東征的動蕩,除了神圣羅馬帝國的馬克西米連一世與法國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在意大利和在尼德蘭的沖突之外算是比較平靜。通過各個城邦國家間的不同乃至對立,為思想家藝術家的存在,遷徙,表現不同創造了舞臺。在思想上,有著對再解讀的呼聲和要求。文藝復興的發生,發生在意大利都是合情合理的。
隨著商業的發展,由教會分裂,十字軍東征,自然發展凝聚等多種因素帶來的各國皇室的出現和掌權又為文藝復興進一步發酵提供了市場,畢竟當時意大利乃是歐洲文化的中心。在此我還存在著一個小小的疑問,是否在當時意大利的識字率或者受教育率要高于歐洲其它地區。市民的影響是我想了解的關于文藝復興的一個方面。
人性的解放必然帶動著科技的創新,隨著對古希臘科學的再介紹,漸漸的科學家們不得不反對舊有理論并加以新的闡釋。雖然文藝復興并未帶來科學大爆炸,但其,而非宗教革新的偏執,那種兼收并蓄的思想確實可以視為之后科學大發展的必然前提。
同時,又是這種科學發展帶來的技術發展大大增強了歐洲的力量,使得歐洲文化成為了世界文化。雖然美洲印加、阿茲特克的文明實在是比較落后,靠科爾特斯的天才加以征服。但在文藝復興時,還不好說奧斯曼,甚至遙遠的中國印度文明哪里落后了。為此,將文藝復興作為世界近代史的起點是有道理的,盡管不全是它自身的功績。
在中國,如果在明朝之后是一個君主英明的漢家王朝,這種師法春秋戰國,或者唐宋的文藝復興也是有可能產生的。但在中華文化中缺乏對自然理論的興趣,這使得在科學上,進而在技術上的大突破難以發生。因而這種文藝復興最多如同宋朝,美好歸美好,卻不強大。奈何,奈何!
在圖書館借來的書,扉頁上寫有之前某位閱讀者的一段話:“沒有任何史家的評論,干巴巴的敘事,堆砌史實,內容龐雜無重點,描寫又不具體。歷史脈絡表述不清,令人一頭霧水,實在大失所望。”確實本書有著類似的問題。但對我來說,這種文風雖不如吉本,尚能接受。而相對客觀的評價,正如序言中所提及的本書編寫目的,更是我所期望的。歷史如何你告訴我,怎么評價是我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