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羅貫中(讀后感)
拂過衣袖的書卷,夾雜著些濃墨氣息,眼眸中的晶瑩,映過那一幕又一幕的畫面,是,
滾滾濃煙卷起粒粒沙塵,馬蹄下不止息的怒吼,揮劍后瀟灑的轉身,輕刀曼舞,血染白簾,又一仗驚心動魄。
又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卻咬牙吞聲”的他,關羽。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謀”稱之誓死忠臣的他,諸葛亮。
那個被世人認為詭詐的他,曹操。在我認知中另一番看法,不僅小心謹慎,又足智多謀,這樣的他,何嘗不是一個成就大業的人呢?只是,那都已經烙在了《三國演義》這古書的歷史上了。
引人深思的草船借箭,扣人心弦的連環計、空城計,眾所周知并摘入課本的三顧茅廬……這一切,再次無聲地道出了它的歷史地位。
《三國演義》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0年的歷史風云。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
有俄國作家科洛克洛夫“《三國演義》在表現著中國人民藝術天才的許多長篇小說之中占有顯著的地位,它可說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杰作。”之評,
也有清朝章學誠“三國演義乃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之評,
更有魯迅“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
智而近妖。”之評。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并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
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余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
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
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云“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對于一部如此宏大的歷史著作,何人能不停步佇立,凝視感嘆。三國,一個沙場濃煙寥寥的地方,一個不能望及的地方,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地方。
——曹凱淋
「標簽: 三國演義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