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百萬英鎊》觀后感兩篇
有時候我們不能怪這個社會太現實,錢使人們生活下去的保證,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沒有錢是活不下去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百萬英鎊》觀后感兩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百萬英鎊》觀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百萬英鎊。它是19世紀著名·馬克·吐溫的作品。故事中講述了一個在海上遇難的美國人,流浪到了英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了一張面值一百萬英鎊的支票后發生的事情。
電影中的一些情節讓我影像深刻,其一是:這位年輕人去了一家小餐館,老板看他穿得像個乞丐似的,還怕他付不起錢。當老板看到那張支票后,驚訝中帶有貪婪,仿佛想一手把那張支票拿在手中,永遠是自己的了。
離開飯店后,年輕人認為他的衣服太破了,要買一套新的,不要被人瞧不起。所以,他去了一家大型的衣服店,店里的店員看他衣服又骯臟又破舊,都不約而同的避開他,店老板還認為他的到來會打擾店的氣氛,想打發他走。當奉命打發他的店員看到那張支票時,仿佛被電閃了一樣,不會動了。老板見狀,立刻跑過來,看到那張支票后,渾身都在顫抖,那種激動、驚訝、貪婪的表情一一顯露了出來。
看完了這兩段故事后,我認為,做人不能太貪婪,太拜金,讓人有一種自然的反感,得不償失。
篇二:《百萬英鎊》觀后感
《百萬硬鎊》描繪了美國的一個小辦事員出海游玩,迷失方向后,幸遇救,隨船來到英國倫敦。兩個富有的兄弟給了他一張一百萬英鎊的鈔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內憑這張百萬英鎊的鈔票能否活下去而打賭。一個認為,這樣一張鈔票對窮人毫無價值;另一個認為,僅擁有這樣一張不兌現的鈔票,就可以過上上等人的生活。沒想到在這段時間內,人們對這位突然暴富的罕見富翁,竟拼命地拉攏他,從免費吃飯,買衣服,到免費住宿,一個個像乞丐一樣討好他,并不斷提高他的社會地位!他的生活由此而改變,周圍人的態度忽冷忽熱,鈔票得而復失、失而復得,薄薄一張寫著巨額數字的紙牽引著無數人的神經。故事最后,他還得到了真正的不包含利益關系的愛情和三萬英鎊的銀行利息,從此以后過著非常非常幸福的生活。主人公并沒有接受兩個富有兄弟為他安排的工作,因為經歷了大起大落,他早已厭倦了人們對金錢的追逐,盡管失去了金錢,但他卻得到了許多: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以及純正樸實的真愛……相信這才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才是一個人希望擁有的幸福生活,其他外在的利益則是身外之物,金錢不是萬能的,擁有它并沒有擁有一切,反而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電影通過小辦事員的種種“歷險”嘲弄了金錢在資產階級社會叱咤風云、呼風喚雨的作用。作者用漫畫筆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萬英鎊”面前的種種丑態,幽默滑稽,趣味橫生,就如同一幅世態諷刺畫,令人忍俊不禁。電影對“金錢就是一切”“金錢是萬能的”的想法進行了諷刺,揭穿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面容。
看到這兒,我很羨慕這位如此“幸運”的主人公,但同時我又想:人們之所以討好他,不就是因為當時人們太看重金錢了嗎?拜金主義是可恥的,不勞而獲更不應該!金錢不是萬能的,世界上還有許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我們對于人的看法是不是真的好像電影里的絕大多數人那樣,會因為金錢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喜劇的背后往往會有深刻的主題讓人思考。
讀后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