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第10回的經(jīng)典讀后感
在人們?nèi)粘I钪校梢远嚓P注一些名著書籍作品,在觀看名著的時候相信很多人們對于《西游記》比較喜愛。《西游記》有很多精彩章回,其中第10回就讓人們記憶深刻,下面為大家推薦《西游記》第10回的經(jīng)典讀后感,朋友們可以參考本文。
在《西游記》第十回中,主要是描述錯位用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故事是借以黃袍郎認親的過程來展開的,主要的內(nèi)涵有二個方面:
第一個是將唐僧變成了老虎,代表顛倒是非,不見真相。
第二個是飲酒吃人,吃琵琶女,代表的是住相失體,破壞智慧。
這兩方面的大義都是沉重的話題,為什么人類不重視這個問題?多數(shù)是因為看不懂,少數(shù)是因為不關心,被欲望牽制太重。
前面說過,《西游記》虎與虛字對應,看似有且斑瓓兇猛,事實上虛而不實。承認相為實的那一剎那,就把真實轉(zhuǎn)變成了虛幻。當然,虛幻不等于不存在,很多人讀不懂佛經(jīng),是因為不愿意深入了解。咋一聽,感覺似乎與自己的知識不相容,就誤以為佛家的文化有問題,很少人會認為是自己的知識體系存在問題。佛家講的虛,是指剎那生滅,具有無住的特性。而在凡夫眼里是一個輪相,如微觀的電子軌道,宏觀的星系圍繞。表面上看,事物有一個力學的中心,如微觀的原子核,宏觀的太陽和黑洞。但是,如果用微分的觀念,把宇宙所有的現(xiàn)象按時間坐標進行微分,在每一個微分點上,宇宙的現(xiàn)象才是真相。這個相在佛家,也承認其真實的存在。佛說,只有證明了阿羅漢,才能相信眼見為實,因為阿羅漢通過九次第定的修煉,可以做到意念微分念。道家的得道者,也近似有此能力,所以他們一樣可以看破人生。可見,科學與佛法是統(tǒng)一的,其區(qū)別在于對真相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差別接受程度不同,導致了科學工作轉(zhuǎn)智成識。是什么造成了科學家承認了妄想?就是因為科學家把時間坐標進行了積分,把積分的結果當成了真實。
科學家為什么會積分時間坐標呢?因為科學的心理承受能力上有缺陷又不敢正視這個缺陷,把六根的感受到的積分以為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文化與科學文化的不同在于佛家不僅能認清真相,而且能駕馭真相,科學家不能,只能想象真相,而不能真正的見到真相,即使借助于科學精密的儀器也做不到。原因就是那一剎那的電磁感應,不能稱為感應的時候,波粒二相都消失了,這個宇宙還原為空。有相與無相在那一剎那獲得了統(tǒng)一,這就是佛道兩家都從光的本質(zhì)入手進行人生改造的必由之路的原因。如果說科學家中對人類的文明和進步貢獻最大的人,那必定是愛因斯坦。他證明光是恒速的,其中的妙趣有多少人去體會了?科學家所研究的物質(zhì)世界,可以講只找到了一個恒定,那就是光速。可惜的是,愛因斯坦沒有在精神與物質(zhì)的統(tǒng)一上去領悟。
什么是科學對時間的積分效應?比如,今天的科學等等文化,是從經(jīng)驗中提取出來的抽象概念。為什么叫抽象?就是說它并不是真實的存在,是一個時間積分值。把這個積分值存放在腦子里,就是物質(zhì)存在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說科學并不科學,從科學的研究者到科學研究的對象,都只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如果說西方的宗教是意識形態(tài),那么科學與宗教又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不同呢?如果再考慮一個因素,道德,那么科學給人類帶來的知識結論,相比之下,不如宗教更有益,所以稱宗教為福音也就成立了。當然,有福與覺悟還有很大的差距,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覺悟的文化,不僅僅追求福報。因為在中華文化看來,福與禍都是六道眾生的生活方式,而且從規(guī)律上看,福禍是互為因果的。這一生福,下一生必定禍。因此追求福報并不能徹底解決苦難的問題。
再談一下,相的空間積分的問題。科學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物質(zhì)是由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相對而言,粒子真實。現(xiàn)象只不過是對粒子組合進行了空間上的積分而已,就像兒童玩的積木一樣,是一種玩法而已。堆積成什么,要憑玩家的想象力。從本質(zhì)上看,人類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都是在做一些積木的工作,把不同的粒子有機的結合起來,就是材料科學。世俗上稱為物質(zhì)財富,人們視其為成就,其實與沙灘上的城堡有什么不同?都是隨時間而變化的景象。當然,一般人不這樣看問題的本質(zhì),而強調(diào)生活中的感受上的差別。因為人們并不知道感受本身的污染問題,因此也不愿意了解感受的輪回問題,而可怕的是感受中的苦和樂也是相互因果的關系的。樂后,就有業(yè)的存在。這個業(yè)必須以苦的方式消除。就像電磁感應一樣,電感應磁,磁感應電,循環(huán)往復,永不停息。打破這種循環(huán)的方法是唯一的,那就是修定,定功就是把時空進行微分的能力,或者說把妄想進行還原。從這個角度看,生命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是返迷為悟的真實利益。
上面通過對黃袍郎本質(zhì)的剖析,明白了什么是妄,妄就是改變了清凈,把唐僧變虎。下面再說一說,為什么黃袍郎飲酒要用琵琶女為食。
首先,要了解琵琶女代表什么,這僅從文字上就能看出來。琵琶,琴者,禁也,即寶象國的宮娥代表清凈相的作用,這個作用,不能對立成比,不能附會成妄。那么,成相的過程,恰恰是違背這二條清凈義,因此以相為實時,恰恰是失去智慧之時。可是,反觀我們教育體制,都是從相的教育,要有教相,學相和著相,所謂應試教育。現(xiàn)在教育界還有很大的勢力,在傳承西方的教育,認為西方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事實上,西方又有什么是真正成功的呢?做人的成功還是做事的成功?這兩條都不是的。為什么要學西方?仔細觀察就是那些在西方留學過的人提倡這些東西,原因就顯而易見了。且不說西方教育上的失敗,且從理性上看,西方教育正是吃琵琶女的教學方式。第一強調(diào)自我,第二強調(diào)現(xiàn)實,兩重妄想都加重。
雖然表面上看,西方教育崇尚啟發(fā),到底啟發(fā)了什么?是覺悟還是迷惑?學者們雖然生活在實現(xiàn)中,但是心靈并不生活在現(xiàn)實之中,而是生活在概念群里,邏輯就是概念之間的遷移交替。吃掉琵琶宮女是指喪失陰德,陰德是我們生存時間平臺背后的道德基礎作用,比如,我們現(xiàn)在的地球等等現(xiàn)實世界,就是在自己的陰德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時空體系,這個體系雖然也是有道有德的,但是這是屬于被染污了的道與德。怎么理解呢?只要有不相容,就是有染污。用易學講,有五行相克就是有染污。不能心想事成,不能萬事如意,就是有染污。可見,染污來自于觀念,用概念和邏輯就必然會顯現(xiàn)出世界的穢土。用天真的本性,就會顯現(xiàn)十方佛國凈土。《西游記》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有真實寫作對象的,對我們這個世界人類的身心解放的作用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如果讀者真正能從中得到啟發(fā),并能反省自己的問題,相信他定能以大手筆扭轉(zhuǎn)乾坤,重寫生命篇章,重建人生輝煌。
發(fā)布時間:2018-06-30 作者:大學生新聞網(wǎng)來源:大學生新聞網(wǎng) 瀏覽:
- 讀《無味》有感
- 其實不知道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把這本書叫做無味,不過回過頭來想想也是這樣的,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起一個非常悲傷得讓人心疼的名字,讓那
- 09-12 關注:44
- 讀《超酷天使大肚子爸》有感600字
- 在我們的印象中,爸爸是忙碌的,是高大的,是偉大的,是嚴肅的。可在這本書里,卻有著一個不同尋常的父親。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是從媽
- 10-20 關注:89
- 《題西林壁》讀后感400字
- 讀過蘇軾寫的《題西林壁》之后,再經(jīng)過鄭老師的認真講解后,我終于體會到了詩中的道理。
《題西林壁》是作者在廬山西林寺石壁上題的
- 10-20 關注:75
- 讀《戴銀鈴的長臂猿》有感600字
- 云南省馬戲團的訓練師們來到了曼蚌寨,當他們看到了可口誘人的椰汁時,就讓長臂猿南尼去摘,結果讓南尼逃掉了。曼蚌寨是南尼的家鄉(xiāng),它
- 10-20 關注:79
- 讀《神龜俠貓》有感400字
- 說起這本書的名字,大家一定都會好奇地問道:“有這本書嗎,我怎么沒聽過?”是的,這本書并不出名,但是如果你讀一讀它的類
- 10-20 關注:73
- 讀《蟋蟀的住宅》有感400字
- 今天我讀了《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文章讓我懂得了不要隨遇而安和不辭辛苦的精神。
課文主要講了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和不辭辛苦的特點
- 10-20 關注:83
- 《精衛(wèi)填海》讀后感300字
- 這一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女娃的神仙,也是太陽神炎帝的女兒。有一次她坐著小船在海上游玩,在海上遇到了風浪,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
- 10-20 關注: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