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跨行業和多領域的實習經歷、在多個學生社團“官居要職”、文體活動樣樣“突出”……簡歷可謂是畢業生求職應聘的第一塊敲門磚,可如此光鮮的簡歷是否全部可信?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為簡歷“注水”漸成一些大學生求職的通病,也是公開的秘密,而有教育專家指出,求職簡歷“注水”與高校誠信教育機制的缺乏有關(新華網11月2日)
作為即將畢業的學生,第一次與社會的親密接觸,就送出了欺詐,將個人的能力戴上冠冕堂皇的吹噓成分,明知帶著欺騙的影子去博得用人單位的歡迎,在日后的工作,現實會成為一面照妖鏡,使我們原形畢露,但還要挖空心思的繼續著簡歷造假,著實讓人迷惑,當然簡歷的注水,也不是一個誠信就能講的清的糊涂賬。
簡歷注水,折射的問題是學生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而自己上身卻找不到相應的優勢來彌補缺陷,只有鋌而走險的用欺騙來蒙混過關。而問題的核心點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學生了解問題出在哪里,只是自己不愿修正或沒有能力修正,所以問題的第一根源需要學生自己買單。現實的生活中,大學生滋生的懶惰情緒并是不空穴來風,好多學生將大學當做了實際的療養院,在哪里他們走過了一段人生最愜意的時光;而坊間傳言的“60分萬歲,多一份浪費”的段子,又很好的佐證了第一個問題的存在;更有甚者將大學這座象牙塔視作愛情的自留地,一門心思的過著二人的世界,從此自廢武功。正是有了日常生活中的不斷的荒廢,才導致了畢業臨時抱佛腳的窘迫。所以說彌補簡歷的蒼白,學生首先要自救,在學校成長中找出與未來社會的結合部,增強自己的能力,畢竟在找工作這個事情中,主語還是學生自己,如果自己想通過作弊就可以獲得的一勞永逸的成果,那么到頭來收到的也只會是自欺欺人的苦果。
簡歷作為畢業生的一塊敲門磚,是溝通用人單位和學生之間唯一的橋梁。印象管理理論中的第一印象所扮演的角色非同一般,而簡歷恰好扮演者第一印象的角色,所以學生會冒著有損誠信的風險來博得用人單位的印象分。而作為閱讀簡歷的另一方,用人單位對稱的信息檢索功能處于完全的盲區,也使的學生為自己的簡歷添加不安分的因素有機可乘。所以,建立統一對等的信息開放機制,有助于規避學生造假的嫌疑,增加誠信的重量。
學校的教育落地點大多的是理論層面上的輸出,而社會實際的需求卻是可以創造實際利潤價值的能動體,這就造成了兩者之間的脫節。社會需要的是可以低下身段的饅頭,而學校生產出卻是更多的具有光鮮外表的面包,正是供給和需求的脫節才導致了學生需要多次的涂抹自己的簡歷來符合用人單位的條件。所以說學校的教育也應自我反思,是否也應當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去真正的關心社會的實際需求,做到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協調。例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學校完全可以擴大社會上需求旺盛的專業人才招生量,而逐步控制已經飽和專業的招生量,從源頭上控制學生的專業比例,做到授人以漁,而不是簡單的一個本科畢業證式的肥魚。
畢業生簡歷注水,包含著太多的罪與贖,但簡歷注水也許只是翻開了問題的第一頁,我們有沒有能力繼續往后翻,需要的則是全社會的勇氣和智慧。